三年,对一所年的大学来说,时间很短,却意义非凡。 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数量“井喷”,增长超十倍;番禺新校区拓展“骨架”,与英国顶尖名校伯明翰大学建联合学院;大补工科“短板”,一批科研成果支撑广东企业技术改造、新药研发、环境治理……自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行列以来,暨南大学正在实现飞跃,格局越来越“国际化”,发展越来越“接地气”。 近日,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在暨大学习工作36年、掌校11年,这位温厚务实、风度翩翩的经济学者,两鬓已添白发,对大学发展的思考愈发深刻。 △胡军校长 “燃起来的火,要坚持再烧几年。”胡军说,广东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广东的创新发展肯定会有大成效。作为“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要发挥独特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广东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重点打造13个龙头学科群,服务广东转型升级 南方日报:今年是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第三年,中期验收在即。暨南大学将交出一份怎么样的答卷? 胡军:经过三年建设,暨南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项指标肯定会“保质保量”完成,有令人惊喜之处。 首先,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数量大幅增长。此前,学校只有1位全职院士、2位长江学者、1位“千人计划”入选者和1位杰青。而现在已有全职院士4人(含双聘为7人),外籍院士7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0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长江学者”15人,国家杰青19人。仅年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就有83人。 其次,平台和学科建设卓有成效。暨大巩固和发挥人文社科实力强劲的优势,年再增2个广东高校重点平台(文科实验室),目前省文科平台数量居全省高校之首。在“工科振兴计划”提出后,新增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新增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实现该类平台零的突破。新增3个ESI全球前1%学科,至此暨大ESI全球前1%学科数增至7个,入选学科数排名全国并列第34位。 第三,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年暨南大学获批的各项科研经费合计突破4亿元,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批数量位居全国第6位,广东省第1位。文科领域,我校自主培养出程国赋、闫月珍等长江学者。提交的研究报告获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员批示3次,获广东省和广州市主要领导等批示近10次。 学校重点打造以应用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传播与国家治理、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光电信息前沿技术、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基因工程技术与分子转化医学等为代表的13个龙头学科群,实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年6月,由暨大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苏国辉院士主导完成的第一个亚洲人参考基因组“华夏一号”在《Natur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填补了中国人群疾病研究缺少精准参考基因组的不足。张成武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利用微藻清洁制备生物燃料关键技术”团队,获资助经费万元。 第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举个例子说,我们注重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年以来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A类以上论文80余篇,部分优秀论文的影响因子超过7,非常不容易。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年开始正式面向全国招生,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 南方日报:在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发展方面,暨南大学有怎样的贡献? 胡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实力和服务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学校的办学实力越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就越强。近年来,我校横向科研项目不断增长,校地合作成果转化取得实质性进展。自然科学方面,签订横向合同项,服务多家企业,产学研经费达1.4亿元。 我们与广州南沙开发区合作共建暨南大学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与横琴自贸区合作成立了拉美中心。为服务广东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我校专门成立了地方研究总院,在原有的韶关、东莞等研究院的基础上新建惠州、肇庆、顺德等3家地方研究院。韶关研究院和东莞研究院获批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东莞研究院已孵化成立了2家公司。学校还获批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试点,科技成果转化经费万元,成效显著。 创造“温室”让人才快速扎根,避免“水土不服” 南方日报:这两年,全国大学纷纷高薪延揽人才,但也出现了人才“水土不服”、“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等新问题。暨大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非常大,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 胡军:担任校长11年,我60%的时间都花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承受压力最大的也是人才引培。这项工作需要面对许多不同的声音。过去我们往往只看重高层次人才能带来多少课题、发表多少论文,这是很表面的。我常说,这些高水平人才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力、吸引力、竞争性以及良好学术环境的形成,是人才建设的深层意义所在。就像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大凤凰又持续不断地带来新凤凰,真正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让良才栖身暨大、服务广东。 我们实施“暨南千人引智计划”和“暨南精英师资计划”,我自己担任“暨南大学人才工作一站式服务站”站长,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了能进能出的准聘长聘制、能上能下的分类管理制、能高能低的多元薪酬制三项制度作为制度保障。 为了避免引进人才“水土不服”,暨大一个创新做法就是直接为新引入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建立研究院或学院,创造团队成长的“温室”,避免他们在人事、财务、招生指标等方面遇到问题,得以在短时间内扎下根、实现“疯长”。为了避免“招来女婿气走儿子”,我们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实施“暨南双百英才计划”,校内原有科研人员只要愿意打破“大锅饭”,完成考核任务,也与引进人才享有同等的议价权利和薪酬待遇,创造了“能者上,高能者高薪酬”的公平环境。 南方日报:这些新做法是否带来了实质效果? 胡军:效果很明显。举例来说,我们引进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教授,担任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这个大凤凰,带来了一群凤凰,比如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刘绍臣,国家杰青郑君瑜、王雪梅,欧洲地球物理协会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得主苏杭、德国马普所杰出青年女科学家程雅芳、国家环保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钟流举、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人才王伯光等。他们原来跨国合作研究广东的气候和环境问题,都是来去匆匆的“候鸟”,现在都栖息广东了,大大提升了暨大、广东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我们打造了“大环保”团队,覆盖“海陆空”,上到大气,下到地下水,中间包括土壤、近海和地表水,形成了从监测、治理、到防控的一整套技术和相关核心装备体系。去年,我校与肇庆市政府签约共建绿色发展研究院,今年4月又与清远市政府签订环境保护科技支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水治理方面,开展了广东省供水水库富营养化防治与蓝藻水华应急管理工作,先后承担我省多座水库的监测,为对港澳供水水库水质改善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又如,学校引进“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冯帅章教授,新组建成立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给予该院在师资招聘、学科建设、学生遴选等方面的自主权,根据自身学科的规律自主发展。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研究院吸引了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数十位青年博士全职加盟,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已发表或已被正式接受的论文接近20篇。以关柏鸥为代表的光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主持撰写了《广东省激光加工装备行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发起和参与筹建产业联盟6个,长期承担华为公司的委托攻关任务,受到华为公司好评。 坚持“侨校+名校”战略,服务“一带一路” 南方日报:暨大如何打好“侨校”牌? 胡军:截止今年3月,学校共有来自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人,高居全国第一。暨大编写的华文教材在全球广泛使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我们的优势就是做人的工作。我们坚持“侨校+名校”战略,扩大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招生名额,设立奖学金,开设“一带一路”学生创客空间,设立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 暨大校友的足迹遍布东南亚和欧美大陆。在香港,有6万多名暨大人活跃在政治、商业、新闻、医疗等领域。总人口60余万的澳门,有两万余名暨大校友。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暨大可以更好地发挥科研、教学、校友等独特资源优势。 南方日报:广东率先在全国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下了一步“先手棋”。在赶了早集、抢了先机的情况下,学校如何谋划新一轮发展? 胡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水平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建设机制,充分保证建设投入。建议广东继续保持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长期投入,学校也将积极筹集办学资源支持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拓展校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学校办学空间拓展进度制约了高水平大学进一步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加快番禺校区基建进度,为伯明翰联合学院及其他学院、团队的进驻提供必要条件。切实推进深圳校区建设项目落地,抢占发展机遇。 药学团队:促进岭南中草药现代化 广东是中医药强省,有多种岭南中草药,过去由于化学成分研究不足,质控标准不健全,影响了应用推广。近几年,暨南大学药学院科研团队潜心研究了多种岭南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和质量标准,促进了广东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是暨大的一个招牌学科,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姚新生院士的带领下,他们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4项,近两年累计经费多万元;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排名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并前进余位,还支持临床医学、化学等学科进入ESI前1%。 年,叶文才主持的“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三萜及皂苷成分研究与应用”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他的团队继年获奖以来第二次获此殊荣。 近年来,他们与广东药企合作,研发了一批创新药物品种,还对名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受到产业和市场的欢迎。叶文才举例说,比如王玉强教授团队研发的治疗脑卒中新药“硝酮嗪”,已获得临床批件。 他们与广州康和药业合作研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新药“地乌风湿安胶囊”,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与丽珠利民制药厂合作提升“参芪扶正注射液”质量标准,近三年新增产值18亿元;与中恒集团合建健康产业研究院,对其年销售近50亿元的核心产品“血栓通”进行二次开发,取得良好效益。 耐磨材料研究:研制国家产业技术路线图 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暨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节材耐磨损钢铁材料制造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获得了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李卫教授作为成果第一完成人代表项目团队领奖。 耐磨材料乍听起来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其实它们广泛地用于冶金、电力、建材、建筑、煤炭、机械等基础行业,和生活息息相关。“直观地说,耐磨材料目标就是节约材料,提高寿命,提高性价比。 ”经过十几年的攻坚克难,李卫的团队已经取得技术引领和行业支撑的重要地位。发明创制3类新型材料和技术,获得各类专利63件,主导制修订9项国标和2项行标,研制出版国家产业技术路线图,引领建立发展了国家“钢铁耐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节材耐磨损钢铁材料制造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项目目前已经实现大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相关企业直接生产销售额90多亿元,节材节支总额27亿元。 “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 质谱仪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60%以上的领域如食品、环境、药物、国家安全等,都涉及使用质谱仪器进行监测。但是多年以来,面对庞大的质谱仪器市场,这些产品几乎只能依赖进口。 周振一直有“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信念,年,他携妻带儿,从美国带着两箱材料和零件,踏上回国创业的路。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质谱公司广东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生产线。年,周振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PM2.5在线源解析仪器。 防治PM2.5污染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时、快速弄清PM2.5污染物的来源。禾信质谱的PM2.5在线源解析仪器可在1小时内直接得到污染来源信息,实现短时间内对污染来源进行判定,具备无须样品前处理,将培训速度提高0倍,同时将成本降低了倍,这将为大气污染防治节约百亿级的治理费用。 “我是被胡军校长的诚意感动而到暨南大学的。”周振很欣赏暨南大学为引进人才所做的制度设计。年他来到暨南大学,担任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除了经营企业,他到学校为学生讲授主要课程,让学生到公司实习,从中挑选人才进行深造。对于老大难的“产学研”两张皮问题,他用自己的行动在破解。今年4月,公司登陆“新三板”,发展前景广阔。 1.目前,暨大拥有全职院士4人(含双聘为7人),外籍院士7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0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长江学者”15人,国家杰青19人。仅年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就有83人。 2.省文科平台数量居全省高校第一。 3.ESI全球前1%学科数增至7个:临床医学、化学、工程学、药理学和毒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农业科学。另有2个学科排名接近ESI全球前1%。 4.连续多年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批数量位居全国第6位,广东省第1位。 5.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囊括所有类型6项大奖,项目入选数量、获奖数量均位列全国高校第1位。 6.深入开展粤港澳和国际合作,拥有14个涉外国际联合实验室,涵括了粤港澳、中法、中俄和中美等联合实验室,辐射中药学、再生医学、光纤光子学等暨大多个重点学科。 7.学校共有来自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校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人,数量高居全国第一。8万余名港澳校友是促进粤港澳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8.年9月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世界大学排行榜,暨南大学首次入围榜单,在大陆高校中排名并列39位。 经教育部批准,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JinanUnivrsity-UnivrsityofBirminghamJointInstitutatJinanUnivrsity)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年开始招生。所有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并符合相关招生录取规定和要求的考试均可报名。 该院办学地点在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今年将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四个专业。据悉,联合学院师资50%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组成,真正实现国际化培养。 陈枫吴少敏杜玮淦 张梓望王辉(部分来自网络) 麦尚文陈文举苏运生 回复关键数字,查看精彩文章 回复“99”,查看《9位高考阅卷组长支招今年高考》 回复“19”,查看《广东高校教师不再是“金饭碗”》 回复“46”,查看《广东高考改革:3+3考试模式》 回复“”,查看《以后广东娃不出省上清华北大》 回复“”,查看《广东娃上名牌大学机会暴增》 赞赏 长按全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