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安乡地图,在兰庆村西北角最偏远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地名——大碱水(百度地图误标为大简水),那就是德安境内海拔最高的寨子(最高一户米),也是整个宁洱县最可贵的精神家园之一。 在山腰间栖息的大枧水 顾名思义,大碱水就是有碱水的宝地。相传这里最早有九眼碱水。当年诸葛亮率大军顺无量山南下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原始森林茂密,鲜花盛开,环境优美,如仙境一般,为防止后人在这里采矿办厂,破坏这么优美的生态环境,于是用八口铁锅扑灭了八眼碱水,只留下一眼供野生动物饮用。碱水具有帮助消化的功效,是野生动物和牛、羊等牲畜的最爱。所以,自古以来,德安乡兰庆村大碱水成了放养牛羊等牲口最理想的场所。随着世事的变迁,“大碱水”逐渐被“大枧水”替代。“大枧水”在当地人的心里不仅是放养牛羊等牲口的天然牧场,更赋予了大枧水村民“搭竹木槽饮用山泉水,食用生态猪、牛、羊、鸡、鸭、鹅肉和苦荞粑粑”,纯洁、洁净之胜地等深刻内涵。它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民风民俗使得“大枧水”成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深深吸引着那些前来探寻的人们。 一、行走在现实和传说的边缘 艰难险阻,崎岖山路无法阻挡我对它的爱恋。我多次到过大枧水。以前未通公路前,徒步10余公里也要去一睹为快。现在通了公路,去的次数就更多了。每一次温润瞳孔的美景和感心动魄的民风民俗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今年金秋时节,我很幸运地随宁洱县文联的作家们在兰庆村岳忠剑副主任的陪同下乘车再一次去拜谒它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庞。 汽车沿着狭窄而又破烂的山路往前行驶,一会儿急转弯,一会儿急刹车,心都要被甩出去一般。技术不好的驾驶员望而生畏,最好坐车;心脏不好的乘客,最好步行,3个小时也能到达。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们边欣赏沿途连绵不绝的美景,边向心仪已久的大枧水驶去。此时,春季里最耀眼的迎春花、打破碗花、山茶花、老白花、白藤花、株栗花早已香消玉殒,但大枧水秋季最美的特色花——朝天冠开得漫山遍野,毛茸茸的花托托起一张张娇羞粉嫩的脸庞,艳丽多姿。我们按捺不住对山花的爱恋、痴迷,让司机停好车,像蜜蜂、彩蝶一样去亲吻这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无忧无虑地成长,纯洁、坦然而怒放的生命。微风轻轻袭来,混合着各种或清幽或浓酽的花香,沁人心脾,心旷神怡。这种感受只有德安有,兰庆有,大枧水有。 大枧水特色花——朝天冠 好景在险峰。收拾好爱恋和匆忙,我们继续乘车前行。汽车驶过一碗水丫口,眼前豁然开朗。只见莽莽榛榛的原始森林把大枧水围得严严实实。远处苍苍茫茫的古茶树林绵延不绝,在视野的尽头层第延伸开去。这里的古茶树林据说有上万亩,古茶树直径大都在五六十公分左右,一二十米高,与镇沅县千家寨古茶树差不多一个时期长成。可惜时间仓促,今天,我们没来得及去参观古茶树林。九户人家像祥云一样零零星星飘荡于山谷两边的山腰上。这里地广人稀,以前,全社有十八户人家,八十余口人,但现在只剩下九户人家了,其余的都搬迁了。他们毅然用心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得不令人钦佩。以前,人们确实搭竹、木井槽引山泉水饮用,水清冽、甘甜,是名符其实的大枧水。现在大都改用塑料管或钢管饮水,方便管理使用,但丝毫不影响水质。 峰回路转,几经周折,平坦的水泥路面到了尽头,剩下两三公里七坑八洼的山路。公路狭窄得像一块凹凸的木板,汽车仿佛耍杂技一般在木板上颠来簸去。个个手里捏了把汗,让司机慢点,慢点,再慢点。不多会,我们来到一碗水。一碗水是大枧水的第一站。 顾名思义,一碗水就是干季时这里的水只有一碗。这里,依山脚有一块石头,石头天然生成一个石碗型,碗里盛满甘洌的山泉水。过路人到此歇息,口渴了,就可以喝到甘洌的山泉水。奇怪的是,干季时,这山泉水不多不少只有一碗。如果你想要多喝多占,必须要再多等一个时辰才能溢满,一旦石碗溢满,滴水不漏。但雨季例外,今天,除了一碗水,我们看到一股清澈的山泉唱着潺潺的歌谣向山脚的小河流去。 一碗水堪称大枧水的点睛之杰作。奇山蕴育异水。一条蜿蜒的小河像一条飘逸的玉带从大枧水寨子脚底蜿蜒而下。离寨子不远的河边有一个求雨洞,潭水清澈澄碧,深不可测。据说,一碗水与河里的求雨洞是相连通的。很早以前,人们把鸭子放在一碗水,不多会儿,鸭子就从求雨洞里游出来。相传,以前洞里居住着一条龙,一碗水是这条龙的右眼,左眼就是当年诸葛亮留下的那眼碱水。洞边有一棵杨柳树,树上栖息着一对小红雀。一旦水潭里落入树叶、木屑等杂物,这对小红雀就负责把它们衔走,所以,这潭水一年四季清澈澄碧,鱼儿、砂石一览无余。天长日久,求雨洞被泥沙淤积,水潭不再像以前那样深不可测,但貌样依旧,风韵不减。 由于大枧水地处无量山南麓,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少。每年农历三、四月,这里就得播种苦荞、玉米等农作物。由于雨水少,为了保证风调雨顺,让苦荞、玉米等农作物丰收,每年农历3月16日,这里要举行隆重的求雨仪式。仪式由寨子里德高望重懂天文地理的先生组织,选一个沉得住气的中年男子作为“雨神”,倒披着蓑衣,翻戴着笋叶帽,手里拖着一个“大脓包”(一种类似何首乌状的块根植物,饥荒年时用来掺饭吃),顺小河而下,后面紧跟着全寨子的男女老少,敲锣打鼓,不停地用细石敲打这个“雨神”,口里齐声问候:“四海龙王、八方河神,又到了撒苦荞、点玉米的季节。今年是否按时降雨?”“雨神”回应:“是啦,是啦,一定按时降雨。”人们不停地往河里扔石块,让飞溅的水花溅湿“雨神”全身,表示雨水均匀、湿润,遂人所愿。这样顺河“追打”而下,来到龙潭后,在龙潭边烧香杀鸡,祭拜龙王、河神,再次祈求龙王、河神按时降雨,风调雨顺,确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平安吉祥。所以,这个洞被称为求雨洞。 二、在乡愁和“小康”的交汇里安放心灵 坐上车,按捺住怦怦的心悸,不多会,我们终于到达了盼望已久的大枧水人居最高点——海拔米的罗狗家。 树龄70余年的大枧水罗狗家核桃树 这里的天格外的蓝,仿佛一伸手就可以采摘到天上飘泊着的云彩。空气格外清新,涤荡魂魄,心旷神怡,有超然物外之感。放眼远眺,整个大枧水一览无余。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核桃树,一棵棵绿油油的油茶树谱写着大枧水经济发展新的篇章。为了带领这里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年,兰庆村岳中剑副主任亲自在这里种植了60亩烤烟,带动农户共种植烤烟78亩,整个大枧水共种植烤烟亩。每户农户增收两三万元,为大枧水脱贫致富奔小康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几个妇女正忙碌着拣烟,看到我们到来,以为是县上的领导来视察烤烟征收工作,纷纷与我们打招呼,让座。我们亮明身份,是为宣传德安、兰庆、大枧水而来的“爬格子动物”,他们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苦荞粑粑的制作过程——用石磨磨 大枧水由于海拔高,海拔米,最高一户人家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以前只能种植苦荞、玉米、核桃等作物,其它如水稻等作物不会有收成。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靠吃玉米、苦荞粑粑过日子。这里是德安乡境内空气含氧量最高,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好的人居住地之一,不愧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以前,这里只有一户马姓人家。据马氏家谱记载,在“白旗下坝”(清同治元年)年代,他们的先祖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家眷来到这里定居。马家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6代人。少说,大枧水已经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在这么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没有通电。松明子火把、煤油灯是最佳的照明器具。唯一的电器就是手电筒。在月明星稀的夜晚,一眼可以看到“天上的街市”,可以邀请嫦娥对饮几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由于今年这里种植烤烟,需要用电,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大枧水终于通了电,村民们实现了百年盼电的梦想。漆黑的夜晚变得光芒四射。吃过晚饭,村民们边看电视,边闲聊,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大事。还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好啊! 苦荞粑粑的制作过程——筛 当我们来到李昌兴家时,好客的主人家早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午餐,山羊肉、土鸡、正宗大枧水土猪火腿、篆竹笋……样样是生态特色食品。在兰庆有这样的说法,到了兰庆没有到过大枧水等于没到过兰庆,到了大枧水没吃到苦荞粑粑等于没到过大枧水。吃过午餐,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李婶亲手给我们演示了苦荞粑粑的制作过程。筛、拣、用石磨磨、和面、捏、炕、烧、蒸,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只到金黄喷香、原汁原味的粑粑出炉,吊足胃口,让人迫不及待。面对一个个金黄馋人的苦荞粑粑,我们毫不客气,狼吞虎咽,分而食之。我似乎没吃出过多的苦味,只感觉又醇又香,名副其实,是大枧水的一绝。吃过粑粑,喝上一口山泉水反而觉得有丝丝的回味——甜。 苦荞粑粑的制作过程——和面 我好多年没吃过这种粑粑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的故乡也种苦荞。那时,生活困难,苦荞粑粑既是主食,也是副食。也许是水土的原因或许是时位之移人,苦荞粑粑味实在太苦,并不招人喜爱,除非蘸着糖或蜂蜜吃,否则难以下咽。但为了填饱肚子,饥不择食,那时只好与苦荞粑粑相依为命。记得,我曾经跟随父母去收割苦荞。那苦荞长得密密麻麻,一人多高,黄褐色的籽缀满苦荞纤细柔弱的身躯。我们小孩在苦荞地里捉迷藏,欢笑声把前来偷吃苦荞的鸟儿吓得四处纷飞,不亦乐乎。当然,也招来大人们的呵斥:“踩马鬼,一边玩去。不要把苦荞籽弄落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苦荞种植渐渐退出了故乡的视线。在故乡,现在几乎找不到种植苦荞的人家了。 大枧水特色食品——金黄诱人的炕苦荞粑粑 据说,大枧水的苦荞粑粑,只有用大枧水的水和面,且炕粑粑时无需用油,才能保持住它的原汁原味,金黄诱人,黏而不硬,清香微苦。如果你还觉得不过瘾,可以用蜂蜜蘸着粑粑吃。这里的人,不仅种苦荞,而且家家养着蜜蜂,苦荞粑粑蘸蜂蜜也是一种不错的吃法。“苦荞粑粑蘸蜂蜜,甜在嘴皮苦在心。”我吃过好多地方的苦荞粑粑,只有大枧水的苦荞粑粑不用加糖或蘸蜂蜜就可以下咽,原来水土才是决定味美的真正要素,我们不得不感叹大枧水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大叔,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苦荞粑粑。我每次到大枧水,都能吃到清香诱人的苦荞粑粑。这里风景美如画,不愧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人比风景更醇美啊!”我们边吃边和他们聊了起来。 “老师,我们是大山里的人,随意点。这粑粑有点……苦,不……过意你们了,大老远的来。来,干……干一口!”李大叔的儿子有点醉意朦胧地忙抢话道。 “不要死叨,喝那么多酒干什么?”看到儿子又要敬酒,李大叔赶紧戏谑儿子道。前几年,由于生活条件不好,李大叔的儿媳离家出走,后来干脆离了婚。现在他们全家一共爷孙4人相依为命。孙子正在德安乡中心学校初中部读初三,是我的学生。他们家是建档立卡户,漂亮的砖房已经盖好、入住。家里养着30余只黑山羊,10头土猪。家里安装了太阳能洗澡室、有线电话,买了液晶电视机,日子过得也算滋润,马上就要奔小康了。 “老师,近段时间我们家孙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了?让你们操心了。” 李大叔和他的儿子快言快语,你一句,我一句,一股脑儿给我们讲了大枧水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我们几位文学爱好者不停地用笔记录,希望借助我们手里微不足道的笔为大枧水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谱写新的篇章。我的心底充满无限的感慨和思量。在如此落后的偏远之隅,能有这样关心自己孩子学习的家长,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真是不枉此行。由于受地域、历史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多年来,这里没出过一名大学生,很多学生初中肄业或毕业就回家子承父业或外出打工,就连高中生也是凤毛麟角。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很令人忧虑。以前,我教过的学生小艾考上了高中,后来去当了兵,现在正在部队服役,我也为他高兴,因为部队也是一所培养人才的大学校。说不定,他还能成为一名军官呢。 “应该的。他的学习成绩虽不够理想,但再加把劲就行了。道德品质好,对老师有礼貌,是个好学生。”我诚恳地答道。 我们一行你一言,我一语,边吃粑粑边和他们闲聊。这里,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淳朴得像清冽的山泉水,淳朴得像苦荞粑粑,淳朴得像一杯杯自烤的苦荞酒。如果你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哪怕他们家里只有一只独母鸡,他们也会把它杀了款待你。这里世代居住着回族、汉族、哈尼和彝族等民族,以种植苦荞、玉米、核桃,放养牲口为生。以前,他们的主食就是苦荞和玉米,副食当然是吃百样草、喝山泉水长大的黑山羊肉。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他们的主食以稻米为主,当然必须到外面购买,他们无论如何是种不出稻谷的。副食就是苦荞粑粑、玉米粑粑。黑山羊肉就像我们的青白小菜,杀一只羊比我们外人杀一只鸡还简单。这里地广人稀,是理想的天然牧场,家家户户都放养黑山羊,少则三四十只,多则七八十只,百十只,经济收入靠养殖羊和牛,捡野生菌出售为主。 以前,他们的生活比较贫困,住的是茅草房、苫片房,吃的是苦荞粑粑、玉米粑粑。近几年,由于党的惠民政策不断实施,精准扶贫,种、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他们不仅饲养牲口,还种苦荞、核桃、油茶、烤烟,经济收入多了起来。现在,公路硬化旅程已达三分之二,水、电也通了,物资运得进来,农产品运得出去。不少家庭还购买了摩托车、拖拉机、汽车。茅草房、苫片房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瓦房、砖房,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了,正向幸福的小康社会迈进。 漫山遍野的朝天冠 三、值得守护的精神家园 是啊,他们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猪、牛、羊等牲口,与他们朝夕相处,情深似海。他们这种守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守得住爱,牢牢守护祖先遗留下来的精神家园的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苦荞粑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餐桌。现在,想吃一顿苦荞粑粑难上加难。如果你想尝一尝正宗的苦荞粑粑,那就到德安兰庆大枧水来吧。因为这里的海拔在米至米之间,年降水量在毫米左右,最适合苦荞的生长。苦荞被称为“五谷之王”。这里生长出来的苦荞,味略苦,富含苦荞黄硐、纤维素、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十八种氨基酸。经常食用苦荞粑粑不仅养颜,还可有效预防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风湿病等,同时苦荞还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这里七八十岁的老人,没有一个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风湿病的,精神矍铄,还能看猪、牛、羊等牲口。 来到大枧水你不仅可以吃上风味独特的苦荞粑粑、黑山羊肉、生态土猪火腿、土鸡,还可以探访成千上万亩古茶树林,欣赏亚热带旖旎迷人的高山自然风光。 “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干杯!” “为大枧水更加美好的明天干杯!” 亲切的欢声笑语,豪迈的祝酒词话在青山绿水间飘荡。尽兴地游乐,吃饱喝足,我们依依不舍与大枧水的村民们挥手告别。 毋庸置疑,大枧水是德安最理想的旅游圣地之一,是探寻古茶树林、欣赏亚热带自然风光,体察民风、民情最佳的选择。这里的山山水水、奇花异草,淳朴的民风实在令人难忘。 赞赏 长按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