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燃寒湿去(纪实文学) ——小记神奇的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 张尊军 在美丽的凤鸣公园北部,有一处志愿者之家,“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这里,是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聚集的场所。在这里,我有幸见到了志愿者孟兆军。 孟兆军,又名孟宏伟,40多岁,身材中等偏上,一副国字脸,红润透亮,浓眉大眼,双目炯炯有神,眉宇间透着一股豪气。他说话谦和,不紧不慢,显得既沉稳,又睿智。与其攀谈,方知他就是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代表性传承人。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和瑰宝。近年来,对于艾灸、理疗,我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体验,而对于中药透皮灸,并没有太多的印象和感受,更不知其渊源、传承、药理、方法和疗效等。我怀着好奇心,与小孟进行了促膝长谈,并跟随县文广体局负责非遗申报的有关人员到山东单县和丰县王沟、赵庄等地予以实地走访、考查被治愈患者。于是对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并发心作文以记之。 (一) 孟兆军祖籍山东省单县朱集镇孟庙村,系亚圣孟子的后裔。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始创于明朝永乐年间,迄今已有多年历史。据孟氏族谱记载,该支孟氏近千年来,多有悬壶济世行医之人,自明初先祖孟言勇创立中药透皮灸,世代口口相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迄今已传至第19代,第15-19代传人分别为孟毓芳、孟传秀、孟继铭、孟广元、孟兆军。孟氏族谱言:明朝初中时期,战乱频繁,黄涝灾害严重,瘟疫肆行,特别骨寒风湿困扰着众多百姓。孟氏先祖孟言勇自幼拜入中医名家李光文门下学医多年,期间熟读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尚论后编》《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医学名著,经过刻苦学习、实践和师傅指点,自己研制了一个专门治疗风湿骨病的方子,给患者施治后,产生了非常好的疗效,具有治愈后不复发的特征。这个方子一直延续至今,并经历代改良完善,即是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 丰县地处暖温带湿润气候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在丰县的亚圣孟子后裔的人格培养、医德熏陶、医术的形成莫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丰县是黄河泛滥洪灾频繁的地区,人民生活低下,疾病多发,疑难杂症较多,所以需要医术高超的人拯救百姓于苦难之中。正是如此,孕育发展了疗效神奇的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清朝末年其曾祖父孟传秀青年时投亲移居丰县王沟乡王沟村,迄今已有余年。孟传秀与其子孟继铭、其孙孟广元三代人在王沟乡王沟村街市上和丰单交接地区为患者治疗,他们凭独特的祖传中药透皮灸疗法为百姓治病,疗效奇特显著,故在丰县王沟、赵庄、首羡、和集、马楼和单县朱集、终兴等地很有名气。现已传承至其曾孙、第19代传人孟兆军。 孟兆军,现年43岁,高中文化,有一儿一女,现住江苏省丰县中阳里街道和丰园小区。他资质聪慧,勤奋好学,自幼由跟随祖父、父亲学习中药透皮灸及推拿,深得祖父、父亲真传。孟兆军在丰县经协委下属的汽车销售公司上班,上班两年因公司效益不好就主动办了停职手续,全力担起了祖传秘方孟氏中药透皮灸治疗风湿骨病的重任。他以“祖传医术”为核心,继承衣钵,酷爱医道,根据祖秘方制药行医,把多年祖传之精髓与现代中医学理论融为一体,并加以改进,提高了疗效。他在丰县县城工作后,孟氏药灸堂随之从王沟搬至县城。近年来,孟兆军刻苦学习,秉承祖训,怀赤诚济世之心,行仁爱救人之道,不断探索和创新医术,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他不仅传承了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同时还系统学习了经络穴位推拿、按摩等技术,治愈了丰县周边地区大量的风湿骨病患者,为他们解除了痛苦,全县和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康复患者,出于感恩纷纷送来一面面锦旗。为了验证疗效,我曾跟随县文广体局负责非遗申报的有关人员到山东单县终兴镇等地实地走访、考查被治愈患者,他们大多是经孟兆军祖父、父亲之手治愈的,他们对孟氏父子一直感恩不尽,他们说,我们那时都不能走动了,大医院也看不好,痛不欲生,最后我们到王沟找孟医生看看,竟然一下子看好了,而且四五十年了再也没有复发,真是孟氏中药透皮灸解除了我们的痛苦、挽回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我曾亲眼看过孟兆军为来自东北的小伙一元治好困扰多年的顽症。一元脖子僵硬,双腿无力,说话困难。大医院都看了,就是看不好。最后,听说讲中医与传统文化的某老师可以,结果他花了几十万的拜师费,最终还是没有治好。一天某老师从东北携他到丰县志愿者之家讲健康养生课。当小孟听说一元的求医经历,看到他痛苦不堪的样子,就发心把他治好。一元半信半疑,某老师更是不屑一顾。而随着余粒药粒在其相应穴位上冒着幽蓝的火苗,陆续燃尽,透皮灸业已完成,奇迹出现了:一元的顽疾竟瞬间有了好转,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完全康复了。一元激动地为孟医生送来了感谢的锦旗,某老师也自愧不如。 目前,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不仅在丰县城里享有声誉,而且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享有盛誉,孟兆军还被医院、医院和医院医院长期聘为特色门诊坐诊专家。为了让更多的风湿骨病患者早日摆脱病痛,孟兆军决定打破祖训门规,一是开门公开收徒;二是向妻子和儿子、女儿传授技艺。全心全意的服务于更多需要治疗的风湿骨病患者。 (二) 俗话说,湿气重,则百病生。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秉承“气血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中医理论,通过中药药粒烧灼穴位,温通经络,达到祛风湿风寒,以至祛病之目的。专治各种风湿骨病,包括腰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类风湿等多种风湿骨病及骨科疑难杂症。 笔者认为,其独特之处有四点:一在于中药粒的秘方熬制。小小药粒,个如大米粒大小,色似干草末,是集多种名贵中药材精心浓缩、提炼精制合成的。其制作原料全部为中草药,主要成分有藏红花、麝香、血力花、防风穿、山鳞片、鸡血藤、川穹、松香、穿山甲鳞片等十余种名贵中药。在制作工艺上,分为五步:一是将药材分别在铁锅内用文火慢炒直至炒干;二是将药材分别粉碎成粉末状,过罗成药面;三是将药面按一定比例混合;四是用芝麻油将药面调成粥状,用药勺取一勺放到平锅里,摊平,用文火烤干成干饼;五是用切刀将干饼切割成颗粒,放入瓶中保持待用。治疗过程:一是找准并标出患者相关穴位;二是将药粒放置在穴位上点燃,发出蓝色火苗;三是用手指不停的揉捏穴位四周,药性随热度迅速抵达病灶,瓦解灶体,体内湿气寒气随之排出。此过程重在心细,熟能生巧。二在于采用透皮灸法。中医治病,要么口服汤药和药丸,要么用中药粉末盖敷,要么用中药浸泡清洗,要么用膏药,西医还要手术,但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取药粒在特定的穴位上直接点燃,用火点燃之后形成蓝色火焰,该药有效成分一经高温,瞬间产生一股很强很细的药气,如气针一样,像针刺一样,通过火源透过皮肤药物瞬间到达病罩,患者可以感到有一根针又细又长的针刺进肌肉,但并不疼痛,全程治疗大药几秒钟,药气透过肌肉到达深度的关节腔,把体内湿寒连根拔出,使其病原体慢慢萎缩,化解,同时改变突出或神经根的位置,通过热离子和药物的营养修复力,把纤维破损处修好,全面濡养骨骼,腰,颈椎,细包再生,从而透达腠理,舒畅经脉,调和气血,祛邪扶正,将风寒湿毒排出体外,从根源康复。起到瓦解病灶体,去寒湿,濡养、疏通经络血脉等一系列的药理作用。三在于具有多种优点。纯中药治疗,具有疗程短、治疗快,不吃药、不打针、不住院、不手术、不损害肝肾脾、不影响正常生活,无风险、无痛苦、无任何毒副作用等优点,而且治愈后不再复发,费用低廉,一般老百姓能够看得起。四在于奇特的疗效。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针对患者风湿关节疼痛病的不同症状施治,在患者疼痛部位以中药透皮灸治疗,治疗后经过修复就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达到消肿止痛效果。加之心理疏导等综合性治疗的方法,内外结合,药力疏通与精神启发结合,以期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但治疗时和治疗后,一般需要患者注意:一是本药为皮外用药,严禁口服;二是治疗后半月内严禁施治部位沾水;三是治疗后半月内忌食鱼、海鲜、驴肉、马肉、酒和姜等食物;四是本药无副作用,但治疗后会留下淡淡的疤痕(疤痕增生性皮肤会留下凸出疤痕);五是注意休息,适当锻炼。总之,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系世代家庭秘传,制作方法独特,疗效显著,收费低廉,深受广大患者好评,是值得保护和发扬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医药瑰宝。 (三) 近年来,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被丰县文广体局授予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孟兆军被丰县文广体局授予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代表性传承人。年1月《丰县报》以《古丰遗珍——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为题予以整版报道。 纵观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地方性。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在丰县传承已历四代,计余年,丰县独有,除孟兆军外,无其他传人,故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二是独特性。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系世代家庭秘传。三是实证性。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由医学技术,必须经过实践,然后经过家传心得,加上耐心的听取秘授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故历代都是家庭承传,理论和方法只限于笔抄纸录,口诀相延,不付梓印。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守正与创新,是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的正确选择。孟氏祖传中药透皮灸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必将为更多风湿骨病患者解除疾病、恢复健康痛苦带来福音和希望…… (说明:孟兆军本人的手机号码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