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风湿免疫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0-1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摘要

风湿免疫疾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临床治疗主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以改善病情为主合成类抗风湿药物。随着近年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一系列作用于靶向细胞因子或细胞表面受体的以改善病情为主的生物药物。药物种类也从小分子发展到单克隆抗体再到融合蛋白等,从而加速了抗风湿免疫药物更加有效安全地被用于临床治疗。分析了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改善病情为主的抗风湿药的临床使用情况,为发现更加低毒有效地治疗风湿免疫疾病药物提供了途径。

关键词

风湿免疫疾病;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合成类抗风湿药;生物药物_正文_风湿免疫疾病是一类涉及肌肉骨骼系统、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等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免疫系统受损的炎症疾病,发病机制复杂[1]。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痛风、皮肌炎、肌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目前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药物多以控制炎症进展、减轻炎症损伤为治疗目的,进而提高各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最早临床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风湿免疫疾病,后来采用非甾体抗炎药联合适当的糖皮质激素治疗。随着新药研发的进步,目前临床多使用合成类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合成类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分为传统合成类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羟氯喹等和靶向合成类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托法替尼等。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因子和生物制剂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一些具有轻微副作用的以改善病情为主的生物类抗风湿药[2]。这些药主要靶向于病情发展中的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等和直接靶向细胞表面受体(CD4、CD5、CD7)[3]。已用于临床的生物类抗风湿药包括TNF-α拮抗剂、IL-6拮抗剂、抗CD20单抗、IL-1拮抗剂等[4]。本文总结了目前常用于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药物,并着重综述了近年来作用于信号分子或免疫细胞的新型生物类改善病情抗风湿药,为未来此类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能有效减轻炎症和关节肿痛症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减少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但不能改变疾病进程或组织关节破坏[4]。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醋氯芬酸等。研究发现,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在抑制COX-2发挥疗效的同时也抑制了COX-1而导致了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肝肾损害、心血管系统和皮肤反应,其中胃肠道不良反应最为常见[4]。所以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研发COX-2的特异性抑制剂。早期的COX-2抑制剂有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美洛昔康、尼美舒利等。近年来新上市了一些用于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特异性COX-2抑制剂,如帕马考昔、艾瑞昔布和艾氟洛芬。帕马考昔抑制碳酸酐酶和COX-2,在临床主要用于骨关节炎的治疗。在随机、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中发现,相比于传统的治疗骨关节炎的非甾体抗炎药,帕马考昔的胃肠道副作用较小,对骨关节炎的症状有明显的缓解,有潜力成为一种缓解疼痛的药物使用[5]。艾瑞昔布主要是通过抑制COX-2的活性发挥药效,主要用于轴脊柱关节炎[6],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甾体抗炎药,与临床应用广泛的塞来昔布相比,在治疗轴脊柱关节炎方面效果相当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7-8]。临床研究发现,联用CYP2D6的特异性抑制剂帕罗西丁也可明显增加艾瑞昔布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因此推断CYP2D6参与了艾瑞昔布在体内的代谢,从药物代谢的角度为临床的联合用药提供了新思路[9-11]。艾氟洛芬作为COX的可逆性抑制剂,通过抑制COX介导的花生四烯酸向凝血烷及各种前列腺素的转化而起抗炎镇痛作用[12],适用于骨关节炎患者的消炎止痛[13]。艾氟洛芬贴剂以艾氟洛芬为主要活性成分,在临床上显示出良好的止痛效果和抗炎作用,副作用较小,将成为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选择药物之一。内容由凡默谷小编查阅文献选取,排版与编辑为原创。如转载,请尊重劳动成果,注明来源于凡默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rhrq.com/jbbj/95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