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丨知青忆为御寒住地窨子许多人患了风

时间:2016-12-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知青

听老职工讲,刚建场的时候,条件异常艰苦。因为缺少建造材料和其它物资以及忙于开荒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最开始只能住窝棚。窝棚极其简陋,用草绳绑几个人字形的架子,立起来再绑上横撑,盖上青草就OK,然后在里面铺上厚草便是“软床”。

因为窝棚不能御寒,在入冬前又开始建造地窨子。在地表挖个坑,上面用几根木棍和一些茅草盖上,旁边留个洞口当作门,便是垦荒建设者们办公、休息和睡觉的地方了。由于完全是地下,终日无光,密不透风,阴暗潮湿,以至后来许多人患了风湿或皮肤病。条件稍好一些,地窨子改成半地下式,有了可以通风采光的小窗口,室内环境有所改善。

北大荒知青

一年以后,兴起了“马架子”,垦荒建设者第一次有了脱离原始意义的“住房”。用斧头砍下树杆,用镰刀割下茅草,用铁锹切下草垡,经过立桩,架梁,垒墙,苫顶,垫床等几道工序便大功告成。

在“马架子”时代,当年胸有大志心无暇垢的北大荒人面对艰难困苦创造了男女混居和多户共居一室的奇迹,人均居住面积较长时间稳居全国最低水平。

当年风华正茂而今已人到中年的老职工们几乎是以自嘲的口吻向我们诉说那时几对小夫妻共居一室,白天亲如一家相安无事,晚上同席一铺则彼此之间拉上一块布作为遮掩,说话要压低嗓子,“办事”要憋住声音的那段亢奋、奇特、酸涩的难忘时光。

有一部分老知青到北大荒的第一天住的就是地窖子

当荒原逐渐变成田野,生产有了初步规模,农场有了一定积蓄以后,一种类乎现代宅舍的“穿鞋戴帽”结构的住宅样式开始取代有着光荣传统的马架子。其低廉的建筑成本、较快的建造速度、较好的保温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年限,使它二十多年大行其道,在今天仍然可寻踪迹。

“穿鞋戴帽”,是指采用砖(石)基础、砖支柱、木屋架和瓦屋面、泥草或土坯作为围护墙的建筑结构形式。通常是南开门,前后设窗,以走廊连接居室和厨房的平面布局,以一室居多,每户建筑面积约在30㎡左右。

凤凰网历史:让历史照亮现实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想看更多猛料?

点击页底阅读原文,移步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新闻客户端,天天有料!







































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rhrq.com/jbby/23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