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汤塘温泉传说 传说1: 关于“汤塘”这个地名和温泉的由来,当地流传一个传说,一些民间刊物和县志也曾用文字记载了这个传说。 传说,原来汤塘镇只是一个破旧的小镇,人们生活艰苦。在一个冯姓和周姓人们集中居住的村子里(现在的汤塘围)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生活清贫。 母亲不幸得了顽固的皮肤病,百治无效,所有的草药都尝试过都无法治愈,伤口溃烂,痛痒难耐,不断渗出脓水。年轻的儿子看到母亲忍受疾病的折磨心急如焚,心痛不已,无计可施。 一天,母亲的皮肤病又犯了,不停地抓着伤口,抓出了脓水和血。为了帮母亲减缓痛楚,儿子用舌头为母亲舔去伤口里的脓水,而母亲因皮肤病的痛楚也恰恰因此而减轻。就这样过了好几年,虽然母亲的皮肤病有所减轻但也不能治愈,依然流着脓血。 有一天,王母娘娘出游,路过此地,刚好看见了儿子为母亲舔伤口的一幕。王母娘娘深受感动,于是张口往村子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吐了一口唾沫,唾沫所落处立即出现几眼温泉,正喷涌着冒着白雾的硫磺温泉水。接着,王母娘娘化身一个慈祥老妇人,走到母子俩的屋前,告诉他们:村边有几眼温泉,那里的温泉水可以治愈母亲的皮肤病。儿子立即到泉眼里取了一些温泉水给母亲洗浴,不久母亲的皮肤病就痊愈了。这时母子俩才知道自己受到了仙人的指点,便到泉眼处膜拜,并将这件事告知他人。 于是,温泉水能治皮肤病就流传开了,村子里的人们开始用这些温泉水来洗浴,而村民的皮肤也变得健康光洁。 温泉所在的地方是一块长着水草的烂地,周围是一些水田,而且处于比较低洼的地方。于是,人们为方便取水,便将泉眼附近的泥土挖开,使泉眼涌出的水形成一口小水塘。小水塘终年烟雾缭绕、泉水不断,附近的人们都从这里取水回家沐浴。古时候,人们把沐浴的水称作“汤”。 于是,这个地方就叫“汤塘”了。 传说2: 汤塘温泉几时形成,已无从可考,但民间传说对泉水由来却颇有些神奇。 相传四海龙王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大醉而归,驾云途经岭南时,俯瞰一处山峦起伏、景色奇秀,便按下云头在此酣睡。熟睡时,龙王的口中淌出龙涎水并渗透至地底,日久天长,龙涎水变成了近℃的热汤涌出地面,形成一塘,溢而不尽。当地村民便将此地命名为汤塘,汤塘村也因此得名。 这么说来,汤塘温泉竟是龙王的“口水”。 传说3: “相传很久以前,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有一天踏着风火轮在天上游玩,来到江上空,俯瞰大地,只见一片平原,村庄密集,但草木稀少,家家户户烧柴困难,没有热水洗澡,不少人患上了皮肤病。 三太子起了仁慈之心,用脚下的两只风火轮擦了一团真火,甩下地面。谁知用力过猛,第一团真火甩到毗邻的流溪河中,变成了从化温泉,而得名温泉镇。 三太子再甩第二团真火,才落到黄花河口的一个村前,真火把地下水烧滚了,冒出地面成了个热水塘,热水塘的水如滚汤一般,也变成了汤塘温泉,这个乡村亦因此而得名汤塘镇。当时有人说是妖魔作怪,所以谁也不敢触动这一塘热水。 后来有一户孤儿寡母,母亲长年皮黄骨瘦,儿子生满一身疥癣,痛痒难受,便到热水塘取热水洗澡,越洗越感到舒服。儿子又取热水回来给母亲洗身。不久母亲的脸色变得红,身体强壮起来,儿子的一身疥癣也全消失了。 人们都很奇怪,问他用什么药治好病?母子说是用了热水塘的水。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纷纷去热水塘汲水洗澡,几十里外的人也来取水回去治病。 从此,皮肤病、风湿病在这里绝迹,皮黄骨瘦的人也越来越少。人们都说是神仙水,每逢过年过节,或有喜庆大事,都到热水塘拜祭。谁家娶新娘,就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来到热水塘拜过天地,然后取回一盆热水,让新郎新娘洗脸,说是洗了之后,百年好合,白发齐眉。一些外地人来取水时,还把一些钱币掷下塘里,以求逢凶化吉,身强力健。汤塘由此出了名。” 此后,由哪吒创世神话的汤塘温泉便声名远播,并成为广东省内最早载入史册的温泉。据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由乐史编著的地理总志[太平环宇记]记载:汤塘温泉“泉流不绝,气蒸如雾,可热食物,疮患洗之即愈。” 2、羊角山传说 佛祖派南海观音乘仙羊来这里拯救苍生,但却忘了带盛装圣水的容器,于是取下仙羊的羊角,并道“取尔一角,以济万流”。后来,人们开始在羊角山废墟中重建家园,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羊角大仙的庇护也使得南粤大地走向了太平盛世。为了纪念观音和仙羊,从此人们把这里叫着羊角山。 3、佛冈传说——佛冈名字的来由 佛冈意为“岗上之佛”,佛卧山岗,以前叫佛冈村,因村后山岗下有佛爷庙而得名。 传说1: 我们这里有一个观音山,山上有一个山洞,叫做雁岩,附近有一个寺庙叫做永佛寺,又传说这个雁岩洞里有“天成佛像”四个字,所以有说法说佛冈因此得名。但这种说法,历史根据不足。 传说2: 佛冈在建厅之前,我们这个县城附近有一个佛冈村,据说当时有两个姓,一个姓麦,一个姓沈,两个姓要在这里落户,离我们这里一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寺庙,这两个姓的人就请教和尚村庄建在那里合适,因为得到和尚的指点,后来这个村就叫佛冈村或佛冈围。 4、汤塘镇围镇村舞被狮 传说1: 相传,为求祖先保佑,当年该村村民决定上山找山坟,并把太祖骸骨迁回村里祠堂。人们在群山中没有找到太祖坟却找到太祖婆的坟墓。商量后,大家同意把太祖婆的骸骨运回村子。下午,烈日如火,人们担心太祖婆的灵魂被阳光灭杀。可是,一大群人中没有一人随身带来雨伞遮阳,正担忧如何是好,一位刚生了男丁的媳妇提议把包孩子的被子当雨伞来用。大家都认为可以。这样太祖婆的骸骨就在被子下安全运回了村子。 当年,该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收成丰厚。村里人很迷信,认为是太祖婆显灵福泽全村。为祈求太祖婆年年保佑,让全村事事如意、人畜平安。村长建议每到元宵节都由女人在祠堂舞被狮让太祖婆高兴。 之后,这种表演仪式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并且规则也有了新的内容:除坚持不准男人参加表演外,只允许当年生男丁或新娶媳妇的人家派人表演。 传说2: 相传,围镇村原有杨、龚、邵、邓、何诸姓居民,后刘氏始祖普振公南迁此地开枝散叶。普振公原是石角镇科旺村的一个男童,为了生计帮围镇村一个财主放牛打长工。某天,一位风水先生到当地看风水,但村民们并不相信他,时间一长,风水先生连食宿都没了着落,小普振见风水先生实在可怜,便拿出自己最好的食物款待他,还让他睡自己的床。风水先生为回报心地善良的普振,建议他将先人的遗骨搬来,葬在一块风水宝地“狮听鼓”,如此就不用再做放牛童受人欺压了,且将福泽子孙后代。普振听后立即返乡搬祖先的骸骨。 因白天挖祖先遗骨太过明目张胆,一旦被发现必定会被族人打死,普振只好深夜去偷,黑暗中错将太祖婆的骸骨偷回安葬,此时木已成舟,风水先生遂出主意:“太祖婆亦是先祖,每年后辈女性必须前来拜祭。”之后某年清明节,刘氏子孙到太祖婆的墓地祭拜,刚点燃香烛,突然天下大雨,为保护香烛不被雨水淋熄,便将遮盖婴孩的被子拿来挡雨,直至香烛全部烧完。 第二年,家族添丁人数竟比上年多了一倍,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认定是用被子挡雨的缘故。到元宵上灯时,邻村人均舞狮助兴,有族人突发奇想:把家里被单当狮子舞起来。于是,其他添丁的人家都学着,从自己家拿出被单一起舞,做婆婆的在前,抓住被单两角当狮头,儿媳妇在后配合婆婆舞动。“舞被狮”从此代代相传,刘姓也在围镇开枝散叶,他姓居民陆续迁走。之后,这种活动便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如今,舞“被狮”作为民俗民间文化的“孤本”,已被广东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5、观音山 相传龙女原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因私自出宫险些变回原形,幸有观音菩萨派弟子善财及时相救才得以脱险,龙女不满东海龙宫压抑的生活,于是拜观音为师。所以在观音菩萨身边,便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财,女的叫龙女。 观音庙端坐山顶,玉龙河匍匐其下,正应证了“龙女拜观音”的美丽传说!据说,观音庙的观音有求必应,非常灵验,这也是百余年来一直此庙香火鼎盛的原因。 6、高岗豆腐节 传说1: 相传掷豆腐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这里常闹虫灾,弄得百姓颗粒无收,有一年虫害特别严重,观音娘娘派去燕神前来吃掉害虫,当年就为庄稼带来大丰收。淳朴的村民认为是燕子给他们带来好收成,因此人们纷纷把豆腐掷到瓦檐上,让燕子啄食,并希望燕子永久留下来。 后来,这种习俗逐步演变成人们互相投掷豆腐,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壮力健,生活富足。 传说2: 大约在公元年,那年正月十三林氏村民在祠堂上灯煮饭食,其中之一的菜式就有豆腐,有一人用手掌托着豆腐来切开它,完了后将残存在手上的豆腐顺手一摔不意将豆腐搞到别人的身上,那人觉得:新年将自己的新衣服搞脏了,心有不甘,于是以牙还牙的搞了个“回敬”对方,对方觉得本来无意之错,就以豆腐还击,于是演出了打豆腐架的事件。 到了第二年上丁时添丁人数成倍上升,大家不得其解,最后回想起上一年因打豆腐架而兴旺,于是就再次进行打豆腐架的事件。每年如此,传承到今,希望多添丁。 7、黄花湖三黄传说 从前,黄花河边有一个放牛娃,叫阿牛,他天天在河边放牛,他有一支竹笛,能吹出动人的笛声。那年秋天,阿牛十五岁,河里来了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个小姑娘,小姑娘天天在河里打鱼,她有一付好嗓子,能唱很多好听的歌。 黄花河有9道弯,小姑娘要到弯弯打鱼,阿牛就陪到弯弯河边。黄花河边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黄腊石,油光油亮,阿牛喜欢坐在上面吹笛子,小姑娘累了就上岸来休息一下。小姑娘叫黄花,来自很远的地方,黄花很美,阿牛好喜欢。黄花河里的水很清,清得能见到河里的小鱼,阿牛用竹签为黄花叉鱼。小黄花心灵手巧,经常为小阿牛补衣。 黄花河边的有一种黄花,每到秋天就开成一片,黄黄的一大片,开在河边,十分好看。黄花开了好多次,阿牛和黄花在河边相爱了好多年。黄花又开的时候,小黄花来到黄腊石边,她含泪告诉小阿牛,她的父亲是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因为战败躲避深山来到黄花河,现在朝庭的官兵已经发现了他们,所以只能再次逃命。 分手的时候,他们约定,明年黄花开的时候,一定在黄花河边再见。从此,阿牛日日在河边等,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河边黄花开了又谢了,可是小黄花再也没有回来。阿牛天天在河边等,天天在河边盼。 黄花河边黄花开,小笛歌声动地哀,河边花开三百遍,黄花为何不回来。 到现在,秋天来的时候,还有很多小伙姑娘到黄花河边找黄腊石,摘黄花。大家都说到黄花河黄腊石边找黄花。 8、石牛山来历的传说 据说,周代楚邑苦县有一位清正的御史官姓李名乾,娶妻洪氏名婴敷。洪氏夫人怀胎12年之久,临盆时又遇难产,圣母娘娘攀树之枝,便剖左腋而产下一个黄面鹄首的男孩子,李御史心里越想越高兴,就把他取名为李耳,号伯阳,因怀胎12年才生下来,出生后黄面,因此,又把他叫做“老子”。 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就开口说:“唯道独尊”,到了第九天就长成九尺身材的汉子,双眼方瞳,长眉,鼻子生双柱,聪慧颖悟,以三十六法心理性,究忠尽孝。后来做了周朝守藏史的官,又出任周室柱下史,周昭王时驾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函谷关令尹请他著《道德经》五千余言。 有一年七月的甲子日,有人看到老子是个大耳长须,童颜鹤发,气宇超凡,仙风道骨,身骑青牛之上的仙人,手执云帚出游东瀛,把青牛放在东海之滨,自己驾云到东瀛州去了。有一天,老子急于回太清宫,忘记了收回青牛。后来青牛见不到主人,就在海滨的一个小山顶上,仰首向天长叫,叫一声小山就升高一寸,它想借此山直接通达天上太清宫去见它的主人。 因此,一声一声地叫,叫了六万声,这个小山升高了六万寸,这时叫得声哑口渴,当它鸟瞰山下时大海不见了,脚下尽是层峦叠嶂,再往天上一看,离天大约还有三尺三,因此,它又张口想再叫,可是口太渴发不出声来,没有声音山就再不升高了。 青牛的口也合不上了,从此,它就变成一头张口向天长叫的石牛。后人见此座山似牛,又尽是石头,人们就把它叫做石牛山,其牛头向天张开的牛嘴成为石牛山风景点的一绝。 佛冈石牛山?有待考证! 9、四九鲤鱼灯节 历史以来民间传说田心村有一个青年名叫亚福,家庭出身贫苦,只靠打鱼出卖维持生活,也无梦想成家之念。巧遇一天,在河里打鱼,网到一条又大又靓的鲤鱼,她长得比其他鲤鱼有特色,亚福不愿把鱼卖掉,便将它放入水缸养起来,以后每次打鱼回来后都放食料给鱼吃,天天看着它的生长。 时隔很长,亚福良言善情的举动,感动了鲤鱼精并生好感,有一天趁亚福出外打鱼时,化身为美人,帮助亚福打扫房子做家务,煮好饭等亚福回来吃,亚福打鱼回来时发现家务有人做好了,连续几天都是如此,心感奇怪,便立下计策偷看是谁帮做的。 原来是那条鲤鱼变成一个美女帮他做家务,亚福于是走近美女身边问明情由。美女说:“我原是海龙王——龙宫之女,那天出海玩耍而被你用网捕上来来到人间。”并万般称赞亚福是个勤劳善良的好心之人。于是他们就结为夫妻,一年以后生下一特色男孩,龙头鱼身人脚,人们就叫他鲤鱼化龙。 后来海龙王知道龙女已在人间结婚,于是派兵将龙女抓回宫。亚福把儿子培养长大,读书聪明,格有人志,以后日子逐渐好起来,丁财两旺。亚福为了纪念龙女,把村庄建成网形状,围边开成三口鱼塘,因此村民群众,历史以来春节,鱼灯庆新春,是兴旺发达、天下太平、万事如意、吉祥之意。 补充1:据《族谱》记载:由于田心村的老祖宗是顺德人,以打鱼为生,后来搬到田心村,为记念老祖宗所以舞鲤鱼灯。 补充2:现在田心村的围屋墙上、门额上,有很多壁画都是跟鲤鱼有关的,还刻有很多的虾蟹等,特别是田心村围屋前的那三口鱼塘,分别是鱼头、鱼身、鱼尾的形状,这些都是田心村一直以来流传的那种鱼文化的历史见证。 补充3:现在田心村鲤鱼灯的正式继承人是黄灶全老先生,他是田心村鲤鱼灯手工制作的唯一传承人,今年已有86岁的高龄了,他就是田心村鲤鱼灯活动最具权威性的目击证人,他讲述鲤鱼灯这个民俗活动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举办了,而且他的祖父也跟他讲过他祖父年轻时候舞鲤鱼灯的故事。由此可见,鲤鱼灯这个民俗活动在晚清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距今至少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10、金龟泉——仙人坝的传说 传说佛冈位于广东北江雨区内,洪涝灾害连年,百姓遭殃。 一日黄花河山洪暴发,淹没了河边道路和良田。一群村民小孩在金龟山耕作砍柴,洪水冲毁了河中小桥,归家不得,一片慌乱。正在危急关头,从金龟溪水口处突然闪出一个背负柴草的老樵夫,只见他用手中木棍在河中飞舞,点拨在洪水中翻滚的巨石,转眼间流石便在河道中急速排列成南北向跳墩形的水坝,村民小孩在老樵夫呼唤与扶持下,从石墩上弹跳着奔向北岸村庄。 村民安全过河上岸后,他们才缓过神来要感谢救命恩人,但在风雨交加中再也看不到这个老樵夫,猜想这老樵夫应该是金龟山的山神。洪水退后,石墩还牢固地沉在河道中宛如汀步水坝,水中一块巨石上还留着一个深深的宽厚脚印,怀疑是山神长久站立河中巨石上接送村民负重而留下的脚印。 村民便一起向石坝跪拜感谢,并称河中巨石为“仙人脚印”石、石墩河坝为“仙人坝”。 11、上岳村: 上岳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大多记载在族谱上。其中一个是《仙牛脚迹》:“迹在上岳村东里许,土名石仔嶺,其嶺遍地皆石,石上多七星花点,行跳其上,隆隆如雷鼓,山旁有一石,长三尺许,宽二尺余,宛然牛脚迹,中溢清泉,秋冬不涸,其味温香,小儿有患疮疥者,用此水洗之愈。相传往代有仙人骑一白牛入山,路经此地,留下脚迹,入至迳中,人牛杳然,今此迳呼白牛迳云,又石颈地方石上,亦有小牛脚迹,迳中之小土名,有名牛屎迳者。” 12、汤塘温泉补充 据村里老人讲述,抗战前的汤塘温泉是在一块烂泥坑里,后国民党地方政府抓了一些赌钱和吸毒人员做苦工,把泉口按品字型砌成三个池。 左上角池子的水温最高,达80℃左右,池底有六七个泉眼不断喷涌,因此村民都从这个池里取水沐浴。尤其到了冬天,池上空弥漫着一片白雾,袅袅绕绕,别具韵味,排队取水的人络绎不绝。有些村民还用鱼网兜装着鸡蛋、鸭蛋放在池里浸泡,二三十分钟之后蛋就熟了。 左下角的池水温度最低最浅,泉水喷涌速度较慢,取水时常伴有细沙,村民大多用这池水清洗大件衣物,或者和潲水喂养牲畜。而右边池子的地势相对较高,池水深达两尺左右,村民习惯用它来屠宰牲畜。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因蓄水不足难以满足村民需要,村里将三个温泉池扩大,均用长条石板堆砌成1.5×1.5米左右的正方形。年,泉眼周边又建起围墙,并安装了铁门,派专人负责管理。 不仅仅是泉眼,汤塘整个村庄都围而建之。上、中、下三大片围村,是实实在在围起来的村子。各围村又分成上闸、中闸和下闸村,村内规划严谨有序,明渠暗道条理相连,还有幽幽古井、斑驳青墙,而周、冯两大家族的宗祠至今仍被保留着,距今已年。古老的围村已留不住年轻的一辈。如今,上围和下围已基本被拆掉盖起小楼房,中围保存较完好,但居住里面的多数是老人。 汤塘围村人杰地灵,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副主任周奋将军,就是出生成长于此,故人们又将汤塘温泉美喻为“将军泉”。 新奇有趣的猛料,尽在佛冈佛佬网~ 吃喝玩乐、骑行摄影、实时猛料、交友吹水,地道佛冈佬,跟随佛佬脚印一起玩转佛冈! 马上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