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痛,晚期可关节强直或畸形,功能严重受损。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感染、遗传、雌激素水平等有关,环境因素(如寒冷、潮湿等),以及劳累、营养不良、外伤、精神刺激等可以诱发本病。该病属于中医“痹证”、“历节”“尪痹”等范畴。 1诊断依据 1.1临床表现 1.1.1症状 常缓慢起病,有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及低热等。最常见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为主的对称性、多关节、小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指关节呈梭形肿胀,晚期可畸形。晨僵的持续时间常与病情活动程度一致。关节外表现常见有类风湿结节、血管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心包炎、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全身各个系统的损伤。 1.1.2体征 对称性的关节肿胀、变形,活动受限,以四肢小关节多见,或可见皮下类风湿结节等。 1.2理化检查 1.2.1一般检查 轻、重度贫血,活动期血沉(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 1.2.2免疫学检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早期IgG增高有参考意义。抗核抗体(ANA)有10%~20%患者呈阳性。类风湿因子(RF)有60%~80%患者呈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自身抗体:抗RA33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聚角蛋白微丝抗体(AF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敏感性在30%~40%,免疫复合物(CIC)阳性者表示疾病呈进行性。 1.2.3滑液检查 半透明或不透明,黄色,黏度差,细胞数(3~5)×/L,中性粒细胞0.50~0.90。 1.2.4特殊检查 X线:早期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后期关节软骨破坏、侵蚀,关节间隙狭窄、强直和畸形。磁共振成像(MRI):可发现早期类风湿滑膜炎及骨质破坏,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1.3诊断要点 年修订的美国风湿病协会(ARA)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要点: ①晨僵至少1h,≥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6周。 ③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 ④对称性关节肿,≥6周。 ⑤类风湿 结节。 ⑥类风湿因子阳性。 ⑦手X线变化(至少有骨质疏松或关节间隙狭窄)。 凡具备以上4条或4条以上者,即可诊断。 2辨证论治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临床上大致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以寒湿,或湿热,或寒热夹杂痹阻经脉为常见;缓解期以痰瘀互结,或正气不足为主要表现。辨证总属邪实正虚。活动期多以邪实为主,治疗应以祛邪为主。缓解期或中晚期,多属正虚邪恋或虚实夹杂,正虚多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邪实则多见痰浊、瘀血等,治疗宜扶正祛邪。 2.1活动期 2.1.1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肿胀或重着,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晨僵,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痛剧,得热痛减,局部畏寒怕风;或恶风发热,肌肤麻木不仁;或口淡不渴,恶风寒,阴天加重,肢体沉重;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沉紧或浮缓。 治法:疏风散寒,祛湿宣痹。 方药:蠲痹汤 加减:羌活15g,独活15g,海风藤15g,桂枝15g,秦艽15g,当归9g,川芎6g,桑枝15g,乳香9g,木香9g等。 加减:风盛,加防风、白芷各9g以疏风;寒盛,加附子(先煎)9g,细辛3g以温阳散寒;湿盛,加萆薢15g,薏苡仁30g以祛湿。 中成药: ①寒湿痹颗粒,开水冲服,1次3g(无糖型)或5g(减糖型),1日3次,孕妇忌服,身热高烧者禁用; ②风湿骨痛胶囊,口服,1次4粒,1日2次。 2.1.2湿热痹阻证 证候:四肢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重着,疼痛如燎,局部肤温升高,下肢关节尤甚,晨僵, 活动受限,或关节积液,屈伸不利,或伴发热,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或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溲黄,舌红,苔黄腻或燥,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通络,疏风胜湿。 方药:大秦艽汤 加减:秦艽15g,当归9g,羌活15g,石膏(先煎)30g,防风15g,白芷15g,川芎6g,白芍15g,生地黄15g,白术15g,黄芩9g,细辛3g。 加减:热邪不重,头痛胸闷,舌苔腻,脉滑数,加广藿香、佩兰各9g以芳香化湿;热毒盛。加蒲公英15g,忍冬藤30g以清热解毒;湿浊甚,加土茯苓15g以清热化湿;热灼伤阴,加玄参15g,牡丹皮15g以清热养阴。 中成药: ①湿热痹颗粒,开水冲服,1次1袋,1日 3次,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孕妇慎用,寒湿痹禁用; ②四妙丸,口服,1次6g,1日2次。 2.1.3寒热错杂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关节屈伸不利;自觉发热,但局部触之不热,全身热象不显,舌淡苔白或黄,或黄白兼见,脉弦数。 治法:祛风散寒,清热除湿。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加减:麻黄9g,桂枝15g,防风15g,知母9g,赤芍15g,防己9g,土茯苓15g,威灵仙15g,独活15g,川芎6g,细辛3g,甘草6g等。 加减:寒象明显,加附子(先煎)12g,姜黄15g以加强温经散寒通络;热象多于寒象,伴口干苦,可减少麻黄、桂枝、细辛用量;上肢痛甚,独活改羌活,加姜黄12g,桑枝30g以通上肢经络;下肢痛甚,加忍冬藤30g,络石藤30g,川牛膝9g以引药下行,加强清热通络止痛作用。 2.2缓解期 2.2.1痰瘀痹阻证 证候:关节漫肿日久,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关节肿大,肢体顽麻或重着,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周围可见硬结,肌肤甲错或干燥无光泽,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稍硬,或关节僵硬变形,有硬结、瘀斑,面色黧黑,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涩或细滑。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 加减:当归9g,秦艽15g,桃仁9g,红花9g,香附15g,地龙9g,五灵脂(包煎)9g,没药9g,羌活15g,川芎6g,牛膝9g,甘草6g,法半夏9g,枳壳15g等。 加减:痰瘀不散,疼痛不已,加白花蛇3g,全蝎3g,蜈蚣5g以搜剔络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加黄芪15g,党参15g以益气扶正;痰瘀化热,加忍冬藤30g,牡丹皮15g以清热化痰;肢凉畏风,加麻黄9g,桂枝15g,细辛3g以温经散寒。 中成药:盘龙七片,口服,1次3~4片,1日3次。 2.2.2肾虚寒凝证 证候:关节冷痛而肿,肢冷不温, 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腰背酸痛,俯仰不利,面色白,畏寒怕冷,神倦懒动,天气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补肾。 方药:独活寄生汤 加减:独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5g,防风15g,细辛3g,肉桂1.5g,杜仲15g,熟地黄15g,牛膝15g,当归9g,川芎6g,白芍15g,党参15g,黄芪15g,茯苓15g,甘草6g等。 加减:肾虚严重,加补骨脂15g,骨碎补9g,淫羊藿15g以补肾阳,祛风湿;寒甚,加附子(先煎)12g,干姜9g以散寒止痛;肢体僵硬,加白僵蚕9g,木瓜30g,薏苡仁30g以祛风渗湿解痉。 中成药: ①桂痹颗粒,开水冲服,1次6g,1日3 次,孕妇慎服; ②益肾蠲痹丸,饭后开水送服,1次1 袋,1日3次,月经期、经行量多暂停服,孕妇停服。 2.2.3肝肾阴虚证 证候:病久关节肿胀疼痛或酸痛,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左归丸 加减:熟地黄15g,山药15g,枸杞子15g,山萸肉15g,牛膝9g,菟丝子15g,鹿角胶(烊化)9g,龟甲胶(烊化)9g,当归9g,鸡血藤30g,夜交藤30g,清风藤30g等。 加减: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各9g以清热;关节肿胀,加苍术15g,薏苡仁30g以除湿消肿;关节强直、畸形,加全蝎3g,蜈蚣5g以活血搜邪。 中成药: ①木瓜丸,口服,1次30丸,1日2次,服用期间忌食生冷食物,孕妇忌服; ②滋阴壮骨丸,口服,1次9g,1日2次。 2.2.4气血亏虚证 证候: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行动不利,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祛邪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g,桂枝15g,白芍15g,熟地黄15g,苍术15g,薏苡仁30g,威灵仙15g,鸡血藤30g,夜交藤30g,清风藤15g等。 加减:关节冷痛较剧,加附子(先煎)12g以散寒止痛;上肢痛,加片姜黄15g以通上肢经络;下肢痛,加川牛膝9g以引药下行;关节强直、畸形,加全蝎3g,蜈蚣5g,蜂房9g,乌梢蛇9g以活血搜邪,并加补骨脂15g,续断15g等以补肾壮骨。 中成药:痹祺胶囊,口服,1次4粒,1日2~3次。 2.2.5正虚邪恋证 证候:关节疼痛,经久不愈,痛势绵绵,甚至彻夜不眠,日轻夜重,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小弦。 治法:益肾培本,蠲痹通络。 方药:益肾蠲痹丸:熟地黄15g,仙灵脾10g,肉苁蓉10g,鹿衔草10g,补骨脂10g,山茱萸10g,当归15g,鸡血藤15g,露蜂房5g,乌梢蛇9g,僵蚕9g,全蝎3g,蜈蚣3g,地龙10g,甘草6g。 加减:阴虚证患者服药后有咽干口燥表现,加生地黄10g,麦冬10g,石斛10g,泡茶饮服;身痒或皮疹,可用徐长卿15g,地肤子30g,煎汤送服。 3其他治法 体针:上肢取穴肩鹘、肩谬、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昆仑、太溪、解溪等,或根据疼痛肿胀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属寒者可加灸法,属热者可加用火针刺法。 3.2熏洗 3.2.1 肢体关节畏风、怕凉,偏寒湿痹阻者,酌情选用祛风散寒除湿、温经通络药物,可用药物全身熏洗疗法,每次30min,1日1次。 3.2.2 肢体关节肿胀热甚,偏湿热痹阻者,酌情选用清热除湿、宣痹通络之晶,可用药物全身熏洗疗法,每次30min,1日1次。 3.3外敷 局部关节肿大变形,偏痰瘀痹阻者,酌情选用活血行瘀、化痰通络之晶,可用中药外敷法,每次30min,1日1~2次。 3.4穴位注射 木瓜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每次每穴注入0.5~0.8ml,.每次选取3~4穴。 3.5直流电离子导入 多应用中药的浸出液,常用蒸馏水制成50%乙醇溶液或用50°的白酒浸泡中草药,进行局部导入。 (本文主要起草人:黄燕王承德陈伟) (张文娟杨建宇李杨辑) 鐧界櫆椋庡尰闄㈡寕鍙?鐭冲搴勮兘澶熸不濂界櫧鐧滈鐨勫尰闄?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rhrq.com/jbby/56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