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卖相片 >去年的今天

去年的今天

时间:2022-12-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过年之赶场

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是不决定回家过年了,回忆一下去年的这几天,寄托思乡情怀。

堡子,在当地同等的乡镇来说,还是很有名气的,以前是镇,后来重庆成立直辖市之后,由镇变成了乡,以前的区就变成了镇。镇政府也搬到长江边的蔺市,虽然堡子变小了级别,但是街道等规模不变,前几年农村的一系列改革,增加了一些新农村房屋建筑,这样一来,街道也变得多了些。主要交通要道是蔺市到堡子的公路,这条公路现在前几年连通青烟洞发电站的公路,这样一来,交通也算方便。每天有到重庆、涪陵、蔺市等好多地方的班车,进进出出,倒也来去自如。比之我当初离开时,已经变化很大了,乡村公路都硬化了,开车也很好走,这在那时候是不能想的。医院就在这条主要公路边上。靠镇子南端。遥想当年,自己就是在这里的小学和中学度过,有欢乐,也有失落。上次聚会时的同学,也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同学。医院在学校的隔壁,那时候出了学校之后,每逢赶集的日子,医院玩耍,只因为那时每逢赶集,在医院就有一个专门为别去拍照的人,彩色照相机绝对是稀有物品,医院的绿化算是好的,有几棵没有见过的树,两座亭子,几许花草,这在当时,可以算是景点了,能够吸引懵懂初开的少男少女了,一来二去,拍照的也熟悉了,现在保留着的相片,多半是这里拍的。想到这里,我微微一笑,往事还真实值得回味。

在农村,赶集的日子,都有规划,比如堡子是每逢2号、5号、8号,就是赶集。附近的惠民乡就是每逢1号、4号和7号赶集,隔壁的龙泉乡则是每逢3号、6号和9号赶集。这其中以堡子的地方大,每逢赶集时,人最多,俗话说热闹。以前的每逢赶场天,啥子看相算八字的,卖耗子药的,四月肥的,其中以卖耗子药的声音最响:耗儿药,耗儿药,耗儿吃了麻不脱。卖猪饲料的也是,不停的叫喊:四月肥,四月肥,包你四月肥肥肥!当然,现在是没得卖耗儿药的了。堡子分为了老街和新街。老街上多是门面为主,地摊之类较少。这些基本上是自家的房子开店的。多年了,也没有啥拆迁之类,所以很稳定。服装店,百货店,茶馆,麻将馆,等等,麻雀虽小,也是五脏俱全。新街则是比较流动的摊位和农副产品,五花八门,各类产品,很多的。

今天是元月18日,天气晴朗,堡子赶集的日子,我起了个早,觉定去感受一下久违了的气氛。堡子有这样一说:陈家烧腊赵家饭。今天早上就去吃赵家的豆花饭。赵明中的豆花饭出名,说是味道不错。这是自家开的一个小馆子,赵明中开的,这时候时间还早,但是赶集的日子,小馆子开门也早。才7点过,天刚刚亮,我进去时,里面四张桌子,就有三张坐满了人,每张桌子都坐有四五个,五六个不等,看样子都是一起的,都是吃豆花饭。其中一张桌子的几个人,还再喝早酒。白酒。我也叫了一碗豆花饭,很快就端过来了:一碗豆花,一份调料,一碗米饭。我吃得比较慢,主要是慢慢体会,一小块一小块的吃,豆花攒了调料,入口香鲜无比,这赵明中的豆花带绵劲,豆花嫩,但可以用筷子夹起来。这豆花就是下了功夫的。一小块一小块的夹下来,口感着实舒服,调料特别鲜香爽口。我细嚼慢咽,细细品味,坐在我边上的一位,就没有这么有耐心了,四十多岁的样子。别人的调料是用一个小碟子,装一份,这哥们干脆用吃饭的碗,装了估计有四份的模样,直接把豆花倒进去,狼吞虎咽,豪放不羁。有点爷们的样子。其他几个喝早酒的,五个人,我看一瓶白酒一会也就底朝天了,付账时候,一番争强,都要做东。弄得赵老板不知道收谁的钱才对。一顿豆花饭吃得我舒舒服服,出得门来,信步而行。此刻,街上已经人多了,各种摆摊设店的,齐全得很。我顺着马路,由南向北,慢慢闲逛,这都快过年了,卖鞭炮的摊位特多,摊都堆的满满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鞭炮卷子,各类烟花,就这样摆着,在乡下还没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牌子。如今条件好了,买的人多,并且一次还买得不少。这一到过年,农村的鞭炮声,到处都是,闲着没事也放一卷好耍。只是我看这烟花爆竹摆放,有点担心危险。但不好说啥。街上人多,不时遇见熟人,都多年不见,见面就是一支香烟。我手里的香烟就没有熄火过。看见一个铁匠摊,上面都是各种农具,啥锄头弯刀,柴刀菜刀,都是锻造的,看得出来,是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我其他不要,准备买两把菜刀。家里的菜刀是在超市买的不锈钢,用起来不舒服,难得遇见这样手工打造的菜刀,必须买,两把,自己用一把,给姐家买一把。摆摊的是夫妻二人,都有五十多岁了,我看好了菜刀的款式,问:你这个菜刀囊个卖?那女人看了看,说:你这个刀,四十块钱一把,不讲价。我说刀是好刀,很快(锋利)。那女人说,是很快哟,你拿回去就可以切嘎嘎(肉)了。我说要得,就是这两把。

这个地方是转角,汽车到这里就上平了,在这样赶集的日子,汽车在这一段特别难开,道路本来就不宽,两边的摊子一摆,中间就真的只剩下一条窄窄的道,我往前就是向下走。这里卖的都是农村人自己家的的东西,和用竹子编制的物品,一些地方特色的日常用具。手艺活。我是不会做。拿着两把包好了的菜刀,继续游荡。临近年关,外出务工人员好多都回来了,这在穿着打扮上,气色上,是很明显的,好多小车都是外地牌照。出去的人也真的很不错。我放好了菜刀,决定去新街看看。这新街的人更多,马路两边的摊位连着的,赶集的人,挤在中间不宽的路上,来来往往,得小心翼翼,那背着背篼的看不到后头,被他们挂一下划不来,这里卖酒卖肉的,各种小商品小五金,各种农副产品的,多得很,各种吆喝声叫卖声,十分吵杂。在这样的偏远农村集镇,蔬菜类是比较便宜的,都是村里人自己种的,好吃,也放心。部分小商品就比较贵,这都靠外地云过来。去年回来,我在这里买的霉豆腐,到现在还没吃完,不是不好吃,是只有我一个人吃,算是地道的土特产了。我漫步而行,发现那个卖霉豆腐的还在,今天是不去买了,我停了一下,正好边上是一个卖酒的,他以为我要买酒,说:准备买几斤啰?我这酒是自己在家里酿的哟,好喝得很。我笑了一下,:是不是哟?不会刮喉咙管赦?卖酒的说,:不会不会,你吃了试看。不买也不要紧。卖酒的是个老头,人也和气。"要得嘛,我就喝一口看看。"我也想开开玩笑,老头真的从一只白色的塑料大桶里舀了大概一两酒起来,"来嘛,老弟,你吃了试了来?买不买都不要紧。我真的把酒一口就喝了,一股粮食味,好酒!我心中暗赞一声。说:你这酒要得,好喝得很!我还要逛一会,等会来哈。老头"可以,早点来哟,一会卖完了。我给了老头一根烟,继续闲逛。

忽然想到要买点肉回去,得去先买好,去得卖肉的那一块,一排有五六家卖肉的,一个女人说:你买肉迈?我信口而答:对头,是你的肉迈?那女人微微一笑:是我的肉,你买不嘛?我也笑了起来,好耍!你的肉我可买不起!你在这里给我来一块就是。这玩笑来得真是有趣。等她老公拿刀割肉,才发现原来是小学同学。我没认出来,他却把我认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五花八门的地摊,我忽然想到一位朋友,说要见识一下赶集的情景,这不正是时候么?街道上杂乱不堪,吵吵闹闹也听不清,那个卖皮鞋的用一个喇叭在大声的吹嘘:皮鞋,保温皮鞋哟,便宜卖,便宜卖。穿了我这个皮鞋,保证你脚不会生冻疮。重复播放。我灵机一动,拿出手机,拍一个十五秒的短视频,来来往往的人流,喊天喊地的叫卖声,这不正是赶集的场景么?什么小鸡小鸭的,买鱼卖鱼的,背着背篼提着包的,你漫天要价,我就地还钱讨价还价声,小百货小食品,农作物产品,等等的一系列,形成了这独特的乡村集镇的经济交流。一幅生动形象的赶集场景,不就在她眼前么?不用笔墨就能描述……

热热闹闹的半天,丰富多彩!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繁华街道。朴实无华,却感觉好有人气。赶场!这才是赶场!!!闲聊几句牛皮,抽几支香烟。少了些禁止,多了些自在。

修改于年元月20日。只可惜没有赶集的图片,只能配几张乡下的图!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rhrq.com/jbjs/132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