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娃有风险,这几种照片千万别发

时间:2023-1-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的外用药 http://m.39.net/pf/a_4639949.html

自从娃出生,爸爸妈妈就变身摄影师,手机里已经几千个孩子的照片和视频,怎么拍也拍不够,很多父母还喜欢在网上分享自己家萌娃的日常。

一些直播、短视频平台上,很多年仅三四岁的孩子成了镜头前的主角,也因此出现了不少“网红儿童”账号。

然而随着大众审美渐趋疲劳,不少账号开始“另辟蹊径”,出现了3岁孩子吃播、5岁孩子介绍“纯欲”美妆的怪象。

巨大的利益面前,原本用来传递快乐和幸福的镜头,扭曲变味,被夺走童真的孩子们却无法反抗。

畸形晒娃

孩子成了赚钱工具

看孩子吃饭吃得很香,原本是一件非常治愈的事。

可是,当年仅3岁的孩子成了镜头前的吃播主播,却被亲生父母以好玩的名义喂到了70斤。

小佩琪每天都在超负荷地进食,一瓶饮料半只鸡一碗粉、六个包子塞牙缝、小小年纪就要买大码定制女装……

实在吃不下了,父母不顾小佩琪的乞求,仍旧不停地给她加餐。

体重暴增后,佩琪被迫吃下了更多的炸鸡、炸薯条、蛋糕等高热量食品。

孩子不停地吃,家长就能收到源源不断的打赏,直到观众都看不下去了,小佩琪的家长却仍旧毫无悔意。

无能的父母哭穷叫苦,年幼的孩子却用健康做代价,承受来自至亲家人的利用和“虐待”。

孩子的身体健康,在利益面前变得不值一提,心理健康更是被践踏在脚下。

之前各网络平台还出现过一批低龄网红,背后运作团队打着“全网最小美妆博主”“跟着萌娃学化妆”的旗号,让年仅几岁的孩子教化妆、试产品、直播带货。

视频中的孩子们操着娴熟的化妆手法,在稚嫩的脸庞上涂抹,部分视频中甚至出现了“绿茶”“纯欲”等成人化内容和软色情词汇。

一位年仅5岁的女孩熟练地向大家介绍化妆,“刚过完5岁生日,化个纯欲蜜桃妆”,这样的话术,背后明显是成年人在操作。

儿童成了“吸睛”“吸金”工具,镜头前的他们懵懂无知,任人摆布,镜头后的家长和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的晒娃,扪心自问,真的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吗?

爱孩子,本应守护他们。守护他们,就是在守护我们的未来。

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发文,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

如果我们发现有这类型的内容,可以立刻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

晒娃之前

有些事要注意

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能是网红萌宝的忠实观众,也可能沉迷晒娃的快乐家长。

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那种想要分享的喜悦值得理解。

但是,我们在每一次想拿起手机晒娃之前,一定要多一点理智和警惕。

1、当心孩子的照片被恶意利用

孩子的照片被发布在各种社交平台,初衷只是分享天真可爱的童颜,但你很难想到这些照片会被他人如何利用。

相信不少人的表情包都会用可爱的宝宝,但当孩子的面庞被配上“开车”、“色诱”等词句,在别有用心之人的眼中,这并不是可爱的玩笑。

虎狼之辞被包装成童言无忌,情欲被伪装成可爱,儿童软色情表情包十分泛滥,甚至在多个网络平台被打包售卖。

这些表情包被制作出来,并不是出于单纯对孩子的喜爱,而是一些人缺乏性教育而展露的隐秘人性,还是某些微商为了牟利的引流手段。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挺教授认为,这类软色情表情包侵犯了这些儿童的人格权。

萌趣化的儿童色情,无论被如何传播和包装,都已触及法律、道德底线。

年7月份,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提到:深入清理利用儿童形象制作的软色情表情包。

尽管难度不小,但保护未成年人,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

在晒娃之前,一定要记得,互联网不是家庭相册,也不是日记本,更不要低估网络背后人性的复杂和黑暗。

2、当心泄露孩子的隐私

据一则英国调查显示,只有12%的父母会在上传子女照片时征得他们的同意,约有33%的父母承认子女曾阻止他们上传某张照片。

孩子并非每次都愿意成为父母社交媒体相册里的主角,孩子的生活被暴露在网上之后,甚至还可能成为人贩子的目标。

在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发布的数据中显示,朋友圈竟成为敏感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我们是不是在无形中泄露了孩子的太多信息?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曾有家长在朋友圈为孩子拉票,导致女儿险些被拐。拉票内容暴露的,正是孩子最关键的隐私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让陌生人轻易说出孩子的姓名、班级甚至家庭住址,伪装成熟人就能把孩子拐骗,这还不够可怕吗?

爱是克制

谨慎晒娃,提高警惕

为了孩子的安全,晒娃的同时,一定要学会保护孩子。

●发朋友圈不暴露定位想要保护孩子,发朋友圈最好关闭定位功能。尤其是孩子日常玩耍的路线,像常去的公园、散步的地方、超市餐厅等更不要标记。犯罪分子甚至还会根据这些位置和照片,进行精确的定位,无形中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危险。

●不泄露个人信息家长在晒孩子的时候,不要泄露孩子的姓名、年龄、学校、班级等私人信息,注意给关键信息打码,也尽量不在朋友圈提及自己和家人的名字。不法分子还会冒充孩子的亲人、同事等,取得孩子的信任,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朋友圈进行隐私设置

最好对自己的朋友圈进行隐私设置,例如,不能通过群聊私加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rhrq.com/jbjs/133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