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拍照的年代,摄影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时间:2023-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人人皆可拍照的年代

摄影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摄影不仅是瞬时真实,更是拍摄者的自我表达。

摄影技术问世以后,涌现了许多经典照片。

随便从记忆中搜刮一下,总会有那么几张经典照片,牢牢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如今,摄影技术已经突飞猛进。人人皆可摄影,但构图的精美、曝光的精确,似乎都替代不了相片本身传达的情绪和思考。

究竟是什么,让一些照片更加震撼人心?

▲《倒下的士兵》,罗伯特·卡帕摄于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

▌纪实摄影的黄金年代

在年,便携式相机发明之前,户外摄影的麻烦程度足以令人窒息。

在湿版摄影的时代,到室外拍摄需要带一马车的装备。除了相机和三脚架,还有感光板、化学药水和遮光用的帐篷。另外,为了保持感光板的湿润,摄影师们往往还要随时携带一大桶水。

▲年代,摄影师FelixJ.A.Moulin和他的全套装备

随着科技的进步,相机不断变小,拍照工序也逐渐由复杂变得简单。

在柯达不断缩小盒式相机体积的同时,开创性的相机在年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些相机,让摄影师第一次能够走出摄影棚、走遍世界,记录下即时的、流动的社会景观。

战争、冲突和都市生活取代古文物和遗迹,成为纪实摄影的主要拍摄内容。

▲盒式相机和相机

相较于文字和漫画,摄影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强大的说服力,一经刊登,便俘获了大批报纸和杂志读者。

毕竟,再多关于殖民地人民苦难的文字,也没有一张比利时「公共部队」在刚果自由邦犯下暴行的照片夺人眼球;再多关于「大萧条」期间都市贫困的描述,也不如一张「移民母亲」的照片那样牵动人心。

▲年,《移民母亲》。照片中的主人公为一名大萧条时期的贫困母亲,她有七个孩子,当时32岁。这张照片被人教版历史课本收录

纪实摄影在随后的西班牙内战和二战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出生入死的战地摄影师们,让普通民众能第一时间在报刊杂志上看到战争的进程和细节。

他们的作品,甚至可以左右大众对社会事件的情绪,改变战争的走向。

年8月28日,日本轰炸上海南火车站,多名无辜平民身亡,任职于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美籍华裔记者王小亭在混乱中拍下了现场。这张被命名为《中国娃娃》的照片后来刊登于美国《生活》杂志10月4日封面上,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震荡。

不仅日军遭到了美国社会铺天盖地的谴责,社会舆论也推动了国会对抗日战争观点的变化,间接促使美国改变外交政策,支持中国抗日。

这一切,正如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对摄影的论断:「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

▲《中国娃娃》,年8月28日

年,「决定性瞬间」的倡导者布列松和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以及其他几位朋友,每人出资美元,创立了全球第一家自由摄影师的合作组织「玛格南图片社」。

玛格南的梦想是「忠实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像纪实」。摄影师们走遍世界,拍摄内容涉及战争、饥荒、自然灾害、家庭生活、社会场景和名人照片,包罗万象。玛格南也希望摄影师们能记录当下的意识、情绪和故事影像,「不仅是瞬时真实,更是拍摄者的自我表达」。

这些镜头背后的拍摄者们被称为「世界的眼睛」。带着鲜明的观点和态度,他们的足迹遍布全球,记录了20世纪的无数重大事件。

▌相机背后的社会学家

玛格南的照片,到底哪里直击人心?

关于照片,卡帕曾经有另外一个更知名的论断:「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能利用诸如手机摄影10倍变焦甚至60倍变焦这样的最新拍摄技术来获得近距离的现场感。然而,六十年前,玛格南的摄影师只能采取最原始的物理办法:离得够近。

玛格南的摄影师们也从不畏惧深入陌生或是冲突的地区。他们的脚步踏遍世界各地,用大量关于异国异族社会风情的照片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心,也在第一时间,将局部热战的场景带到这些身处冷战「和平」之人的眼前。

▲年越战期间,反战示威中的送花女孩

▌人人皆可拍照的时代,好作品在「视界之外」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年代。任何人在抬手间,都可以轻易创造出新的影像作品。然而,打开国内主流的摄影网站,上面流传的还是玛格南摄影师们的传说。新世纪的玛格南,依然是摄影者心中的「精神灯塔」。

玛格南的影像,一如既往的代表了摄影的核心价值:观察社会,表达自我。每一张照片,都包含了拍摄者当下的意识、情绪和故事。而照片中蕴含的意义,还静静等待着观赏者的解读。

从最初的纪实摄影到现在更多元的内容,玛格南图片社在影像中始终保持真实、艺术性和创造性。除此以外,玛格南的摄影师也都乐于分享,乐于用自己的经验去教导更多热爱摄影、希望成为顶级摄影师的人们进行创作。

一张照片为何存在?影像诞生之初,照片就有明确的功能——临摹现实,记录历史。而在追求真实影像的道路上,没人比布列松做得更好。正如阮义忠所说:布列松是摄影史上的一道门,不管你喜不喜欢他,只要想走这条路,就会打他的门楣下经过。

在摄影史中,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一个传奇,更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作品与艺术思想影响了无数的摄影人,以至于人们往往忽视了他的另一个头衔:“世纪之眼“。他一生都在全世界穿梭,眼界和作品贯穿了整个20世纪。

▲第47街,马格南会议,年,左起:马克·吕布,米歇尔·谢瓦利尔,山姆·霍尔姆斯,布列松,摄影:勒内·布里

正是布列松领衔创建了马格南图片社,他说:“在马格南,每个人都享有完全的自由:没有教条,没有小圈子,只有某种东西把我们所有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我也知道这究竟是什么东西;或许是对自由的某种印象和对现实的尊重。”

在布列松镜头里,历史学家与艺术家完美的融为了一体。布列松不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rhrq.com/jbjs/133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