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扶持重点表演艺术院团的若干思考

时间:2016-4-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关于国家扶持“重点表演艺术院团”的若干思考

舞台表演艺术是人民群众脍炙人口的一种文艺样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条件下,在文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日渐高涨的呼声中,我国舞台表演艺术既迎来了宝贵的创新和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处境与挑战。如何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培养并扶持一批更具核心竞争力的舞台表演艺术创作生产单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是当前文艺工作者应当高度关注并积极思考的一个战略性命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舞台表演艺术生产为人民群众提供着丰富的精神粮食;在新的历史时期,舞台表演艺术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电视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传媒,其高度发达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视盘播放进入大众家庭,历史则更加浅近。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舞台表演艺术生产一直为人民群众提供着丰富的精神粮食。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引下,文艺工作者辛苦耕耘,悉心培植,创作生产了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舞台表演艺术作品,舞台表演艺术的创作生产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华,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着的贡献。除被誉为“红色经典”的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交响乐《红旗颂》,大型合唱《长征组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作品以外,还有一大批优秀作品一样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反响,仅近两年成为国家舞台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艺术精品剧目的就有京剧《宰相刘罗锅》、《贞观盛事》、《华子良》、《膏药章》,地方戏曲《金子》、《陆游与唐琬》、《变脸》、《贬官记》、《董生与李氏》,话剧《商鞅》、《父亲》、《虎踞钟山》、《万家灯火》,舞剧《红梅赞》、《大梦敦煌》、《大红灯笼高高挂》,歌剧《苍原》和歌舞《八桂大歌》,儿童剧《一二3,起步走》和大型杂技晚会《依依山水情》等。这些作品生动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对时代精神风采和民族精神的深入掌控,真诚表达了各个时期人民群众美好的思想情感和理想寻求。许多优秀的舞台表演艺术作品已成为时期和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成为民族精神宝库的艺术珍宝。即使在影视传播更加发达也更为重要的新的历史时期,舞台表演艺术也依然承当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舞台表演艺术的创作生产不但继续丰富着社会主义文艺舞台,而且也丰富着影视传媒的银屏。同时,“文化养人,广电用人”的说法,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本日银屏的繁华是建立在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影视之类的“科艺”的发达离不开舞台“演艺”对作品和人材的生产。从这一层面上讲,舞台表演艺术的创作生产,需要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2、长期以来,我国舞台艺术工作者担当着“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神圣使命,“演革命戏,做革命人”乃至成为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终生寻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保护和进一步激起文艺工作者的创造热忱和理想寻求。舞台表演艺术的生产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其产品虽可供人们精神休闲、情性文娱,但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丰富、充实和提升人的精神境地。事实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舞台表演艺术同其他精神产品生产领域一样,成为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文艺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担当着“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神圣使命。这1使命必定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党对人民无穷忠实的精神信心。这类觉悟和信心的确立,历史上是通过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和文艺工作者的自我思想改造完成的。可以说,新制度下文艺工作者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生活境遇的改良,为这1思想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正是在这类历史情境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以强烈的社会感和历史使命感投入到文艺创作和演出工作中。“演革命戏,做革命人”乃至成为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终生寻求。有相当一批“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展现了使人敬佩的道德操守和精神气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类道德操守和精神气力都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激起创作、生产的积极性,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保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目的在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对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也是如此。这就需要保护和进一步激起文艺工作者的创造热忱和理想寻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市场转轨的重要时期,旧的福利制度行将告别,新的社会保障机制尚待建立,我们在积极稳妥地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同时,有必要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待遇给予足够的重视。3、在文化市场化进程中,在影视播放、音像制作、图书出版等行业一路高歌的同时,舞台表演艺术的创作生产堕入了窘境。这类状态的构成,有舞台表演艺术本身的问题,但更多关涉到的是文化体制方面的缘由。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决贯彻,我国的文化市场也由摸索前行而阔步迅跑起来。但是,在影视播放、音像制作、图书出版等行业一路高歌的同时,舞台表演艺术的创作生产却逐步堕入了无人喝彩的窘境。具体而言,舞台表演艺术创作生产面临的窘境缘由有3:首先,是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性负担过量太重。国有院团是我国舞台艺术表演的主导气力。但长期以来,国有院团一直定性为事业单位。既然不是生产经营性单位,历史上也从未构成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的观念。国家对院团生产资料投入长时间不足,演出设施陈腐,演出场地缺失;同时,既往体制遗留下来的人员退养等问题也给院团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体制性负担使得大多数院团在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中力不从心,难以为继。其次,是文化消费方式的转变使得舞台表演艺术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方式产生巨大变化,出现出文化消费多样化和市场化、消费方式科技化和现代化等特点。舞台表演艺术在既往文化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消费中的主导地位逐步被影视等大众传媒所取代,舞台艺术消费方式也从单一的剧院消费向更加便捷的电视、络、音像制品等消费方式扩大。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和转移造成舞台表演艺术演出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产品相对多余。其3,是院团艺术资源的使用得不到有效保护。由于知识产权制度不够完善、文化产业链割裂等缘由,电视等大众传媒常常利用本身资源优势和相干制度缺点,无偿或“少偿”使用了大量艺术院团及个人的艺术资源和艺术成果,造成院团的艺术资源没法有效转变为经济效益,伤害了艺术院团本身的造血功能,阻碍了院团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些缘由的存在,既有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有艺术本身的问题。种种因素扑朔迷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致使体制内国有艺术院团数量不减能量减,生产经营缺少竞争力;体制外民间职业剧团数量不小范围小,生产和演出气力薄弱。与我国其他文化领域相比,与进入我国主流演出市场的国外舞台艺术相比,我国舞台表演艺术的生产经营出现出零散、衰弱的态势。4、舞台表演艺术窘境的突围,有赖于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艺术院团体制改革进程中,“转企改制”的市场推动与立项资助的政府扶持将是不可偏废的两翼。舞台表演艺术团体活力的焕发,舞台表演艺术窘境的突围,有赖于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基本途径,也是连接舞台表演艺术与人民群众的主要纽带。文化资源配置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得到优化。为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到文化体制的核心领域,也即艺术院团的所有制改革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上。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成为新一轮艺术表演团体深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在此工作思路的引导下,一批舞台艺术表演团体将转制为企业,并通过产权制度的完善和竞争机制的加强,使院团取得新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动力。在政府管理职能上,依照中央提出的“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渐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政府对舞台表演艺术的管理和调控,主要体现为市场主体的重塑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同时,由于文化特具的民族精神属性和意识形态功能,相当多的舞台表演艺术具有非物资遗产的特性和价值,政府对这些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公民对其享有的文化权利仍负有相当的。除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外,对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昆剧、古琴、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样式,政府也必须承当起抢救、保护和扶持的义务。在艺术院团体制改革进程中,“转企改制”的市场推动与立项资助的政府扶持将是不可偏废的两翼。舞台表演艺术能否获得健康发展,关键也在于能否在市场经营与政府资助的协力中找到均衡点。5、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需要实践层面的院团组织情势和生产方式的有效支持。鉴戒不同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积极因素,推动资本、艺术资源与市场资源的有效连接和优化整合,应当成为当前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必定选择。政府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不单纯是一个是不是将其留在“体制内”的问题。事实上,即便是留在“体制内”的“重点院团”,也需要不断完善本身的生产经营机制,从而能与“体制外”院团长期竞争与共生。实际上,舞台表演艺术团体体制改革的顺利推动,在于通过市场机制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从事艺术生产的积极性并取得大多数文艺工作者的支持,在于改革的制度设计得到实践层面的院团组织情势和生产方式的有效支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剧团来组织创作生产一直是我国舞台表演艺术生产的基本情势,其他有利于演出市场的商业演剧制度得到了严格的限制。但改革开放以来,在演出市场壮大进程中自发产生的演出经纪公司组织艺术创作、剧院组织艺术创作、制作人(投资人)组织艺术创作等多种新的舞台艺术创作组织形式,却表现出了较传统剧团体制更加强劲的生命力。这些情势乃至突破了体制上的差异和束缚,成为当前演出市场上最为活跃的组织形式。这类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昌盛,在于它包含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实现了艺术生产必要的资本、艺术资源与市场资源的连结和整合,实现了艺术生产从投入到产出的良性循环。而这些,正是传统剧团体制在新形势下最需要而又最缺少的要素。因此,积极鉴戒不同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积极因素,推动资本、艺术资源与市场资源的有效连接和优化整合,应当成为当前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必定选择。固然,这类资源的有效连接和优化整合需要对国有院团的本身资源优势保持苏醒的认识。实际上,国有艺术表演团体的现实处境既让人难堪,又绝非无可作为。一方面,既往的院团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既往的院团传统、剧目建设和人材积累也使得国有院团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这类优势在院团体制改革进程中是决不应当被轻易地割裂和淡化的。院团体制改革的推动既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的创新,也需要院团本身传统优势的承续。为此,要做好艺术表演团体尤其是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工作,有必要依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扎实推动国家扶持的“重点表演艺术院团”建设,巩固和塑造一批新型的、有实力、有活力的舞台表演艺术创作生产单位。6、推动国家扶持的“重点表演艺术院团”建设,有利于孵化和培养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舞台表演艺术创作生产单位来增进文艺繁华;也有利于通过院团在建设中的发展来消除各种障碍,深化院团体制改革。从目前来看,建设国家扶持的“重点表演艺术院团”,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功效是值得期许的:首先,“重点院团”的建立,有利于中央关于艺术院团扶持政策的落实。党的十六大虽然明确提出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但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都缺少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这类标准的模糊和弹性实际上无助于各地推动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重点院团”的申报和设立,需要对舞台艺术表演团体的基本生产要素、院团管理、院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量化的综合评估,这类评估将使“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在操作层面上落实“国家扶持”和推动体制改革。其次,“重点院团”建设将为院团资源整合提供激励机制和内在动力。与一般的艺术院团相比较,冠名为“重点院团”的生产单位在政府和社会方面无疑会取得更多的鼓励和扶持。“重点院团”建设会促使一大批具有相应条件的院团以其为发展目标。在此驱动下,为争取艺术资源和市场资源的优势地位,各地乃至是跨区域的院团之间、院团与剧院之间、院团与院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力度将会加大,并进而影响到全国艺术院团的公道布局和优化整合。其3,“重点院团”建设有利于推动一般院团的“转企改制”进程。在“重点院团”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之下,全国艺术资源将会出现以下分化:一类是经过整合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范围效应的艺术生产单位,一类是未进入整合的、零散的、衰弱的生产单位。这类分化将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分类管理的原则坚定改革决心,明确整改措施,推动“重点院团”以外的一般院团的改革进程。相信随着国家扶持的“重点表演艺术院团”的设立和推动,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将摆脱当前的窘境,在提供文化艺术精品、积累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主导作用;由此而带来的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方面的积极功效,也会在不久的将来真实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rhrq.com/jbjs/6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