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豇豆 来源产地 为水龙骨科植物高山瓦韦的全草。 夏、秋采收,阴干。 附生于海拔-m的高山林下枯树干上或岩石缝中。 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别名石小豆、点子草。 植株高20-30cm。根茎横生,密被黑色、卵状披针形鳞片。叶近生;叶柄长1-2cm,或几无柄,近光滑;叶片革质,长线形,长20-28cm,宽约3mm,尖头,基部向下延伸几达叶柄底端,边缘强度反卷,几达中脉;中脉两侧细脉网状;叶上面光滑,下面略被鳞片。 孢子囊群卵圆形或长圆形,着生于细脉交接处,位于中脉与叶边之间,常被反卷的叶边覆盖一半,两侧常呈连珠状突起。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淡、微涩,平。 祛风利湿,止血。用于风湿疼痛,腰痛,小便不利,白带,崩漏,鼻衄。 《中药大辞典》 淡涩,平。 除风湿,镇痛,利尿,调经,通淋,健脾。治风湿疼痛,劳伤腰痛,淋症,崩漏,白带。小儿疳积,头痛,鼻衄。 《中华本草》 淡;微涩;平。 祛风除湿;健脾消疳;利尿通淋;止血。主风湿疼痛;劳伤腰痛;小儿疳积;淋浊;白带;崩漏;鼻衄。 脾;肝经 内服:煎汤,10-30g;或浸酒。 ①治淋症,风湿痛: 石豇豆一两,水煎服。 ②治小儿疳积: 石豇豆一两,研粉,加面一斤,蒸馍食。 ③治崩漏,白带: 石豇豆、三白草各四钱,太白花、金丝带、红三七各三钱,柴胡二钱。水煎服,甜酒为引。 此外,水龙骨科植物石蕨的全草,在陕西地区亦作石豇豆入药 太极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