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样板戏”时期(图) “刚刚电视上还演《红灯记》呢,‘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虽然说是亲戚也不相认,可他比亲戚还要亲’”,在接受采访时,从太重退休的已70岁的刘阿姨不忘给哼上几句。那是上世纪6七十年代,样板戏几近是老百姓唯一的文娱情势。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文艺作品被肯定为样板戏。“到处都在演,田间地头,学校、工厂,大家都在看,都在学,都在唱。那个时候,我们家里贴的画都是样板戏里的人物,当时,连我们用的笔记本的扉页上印的也是那些戏的剧照。”刘阿姨说,当时的样板戏是遮天蔽日,广大民众每天耳闻目睹,以至于谁都会来上几句。“就拿《红灯记》里铁梅的唱段儿,当时我们大家连动作、眼神都学会了,手拿红灯时眼神往哪儿瞧,怎样拿那个灯,都看得印在头脑里了。”说着,刘阿姨就吊上嗓子了,“奶奶,你听我说……”从太重退休的老干部陈大爷告知,“那会儿村村都在拍样板戏,当时,人们的文娱方式很单一,所以在这方面有特别高的热忱,当时人们的那种阶级痛恨还在,看到戏里谁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穿着日军的军装,就觉得他本人就是敌人,会特别恨他,如果谁演了革命同志,大家就都特别崇敬他。敌人死了,大家拍手称快,同志死了,大家就随着掉眼泪。”陈大爷说,那阵子,大家对演样板戏的演员特别崇拜,“他们地位高,都不用到地里干活。”陈大爷说,那会儿看样板戏都走火入魔了,“当时看完戏,都会想像,接下来剧情会如何发展,剧中人物的命运会是怎样。”“我还记得我们村当时自己排《一块银元》,里面有个李三刀,有句台词是‘我叫李三刀,出来进去有保镳,见了穷鬼割他的肉,人们叫我李三刀。’”陈大爷说,那个时期的那些经典作品,都真实地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反应了广大劳苦大众对当家做主人的渴望,和成立新中国后的喜悦心情。“我们那会儿还不讲甚么文化娱乐生活,业余时间唯一的活动就是演样板戏了,每天看确切也挺乏味的,不过,当时还真靠它们了,精神粮食啊。除此之外,好像我们也顶多谈论一下的确良和小人书了。”陈大爷说他和那些个样板戏还是特别有感情的。特型演员李克俭说,“样板戏是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构成的红色风暴,也是当时举国上下的一种文化现象。”那是一个民族刚刚取得新生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人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们精神文化生活还相对贫乏的时期,人们思想还相对禁锢,样板戏的出现是那个时期特定的产物,同时,它也成为那个时期一道特别的文娱风景线。撰稿:本报 温丽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rhrq.com/lcbx/7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