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什么危害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6323913.html 雍正王朝电视剧至今已有20年之久,可谓是经久不衰。如果说每一部电视剧相当于一个小世界一般,那么无疑雍正王朝这个小世界是相当完善的,很多地方都是耐人寻味的,有着诸多职场道理和人情世故,所以又被称之为职场教科书。 那么今天宋安之来分析一个有意思的剧情,那便是孙嘉诚到底是死于雍正的设局之下,还是死于其他原因呢?为什么有些人觉得雍正派孙嘉诚前往西北年羹尧处分明是一个死局,为何孙嘉诚还会欣然前往呢? 首先说一下,其实关于孙嘉诚欣然送死的说法是有一定漏洞的。因为孙嘉诚还有包括雍正在内的所有人并非百分之百的认为这是一个死局。只是危险性很大而已,所以自然不存在孙嘉诚欣然接受并且去送死的行为,只能说孙嘉诚冒着很大风险去的西北,结果没想到自己被杀。 而雍正派孙嘉诚前往西北年羹尧处,是走了一招怎么都不会输的棋。孙嘉诚过去顺利了,那么可以起到分权和敲打年羹尧的作用。如果不顺利了,被年羹尧杀了,那么雍正再收拾年羹尧,自然是名正言顺了,不至于背负忘恩负义的骂名。当然后者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结果没想到成为现实。 而孙嘉诚为什么冒着巨大风险前往西北呢,这就表达了一种精神,说明孙嘉诚代表着一种纯粹的精神,哪怕不惜为此舍弃生命。 那么是不是以这样来看,孙嘉诚是死于雍正的设局呢? 其实也不能说,孙嘉诚之死的主因其实不在于雍正,而在于孙嘉诚自己,他非要做龙逢比干,却不顾忌君父雍正的感受,所以最后只能成为一颗弃子。这更是说明了古代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只是爱国,不忠君的话,那么下场肯定很惨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分两步说说这个问题。 在这里还是老生常谈的说一次哈,本分析文章只谈剧不说史,并非是将电视剧当成正史来说,一切分析只是基于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剧情而分析的。 一、雍正为什么派孙嘉诚到西北年羹尧处呢,孙嘉诚想做龙逢比干是个关键 孙嘉诚在雍正王朝之中可谓是个奇人,他是一个清官,更是一个诤臣,是当时清流的领袖。可谓是怼天怼地的存在,不只是与本部堂官厮打,更是顶撞过雍正、老八、不可一世的年羹尧。 纵观孙嘉诚的“战绩”,可以说是相当精彩的。刚开始身为一个六品主事,为铸新钱的事情甚至与本部堂官阿灵阿厮打起来,虽然看似鲁莽,但实则是成功引起雍正的重视,由此一下子成为都察院监察御史。 到了科场舞弊案的时候,孙嘉诚更是带动清流官员来上折子要求杀了山西藩库案的主谋诺敏和科场舞弊案的主谋张廷璐。并且孙嘉诚还亲自去见张廷璐的哥哥张廷玉,成功劝说了张廷玉来大义灭亲,有了张廷玉这个重臣表态以后,雍正便是彻底决定杀诺敏和张廷璐。 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孙嘉诚这个人,是以理据争,他的眼里只有一个“理”字。甚至不惜带动清流官员集体要求杀诺敏和张廷璐,并且说道如果失败的话,就集体辞官,这是很明显的结党行为。并非是猜到雍正想杀诺敏和张廷璐来立威,所以以此迎合圣意的。 等到了年羹尧西北大捷回京以后,因为年羹尧“毫无人臣之礼”,认死理的孙嘉诚又开始行动起来,开始弹劾年羹尧。而雍正说的话也很有意思,说道:“这个时候弹劾年羹尧,就是居心叵测”。说明雍正对年羹尧也很不满,只不过年羹尧刚刚立下西北大捷的功劳,又被雍正称之为恩人,所以孙嘉诚弹劾的时间很明显不对。 而且很明显孙嘉诚并没有顾忌到雍正的考虑,直接弹劾年羹尧。并且第二天面对雍正的问话,是直截了当的说道年羹尧是奸臣,并且顶撞起雍正。 说实话孙嘉诚说的有理有据,使雍正都一时接不上话来,后来雍正干脆耍了一个小聪明,将笔扔到地上,让孙嘉诚去写年羹尧的罪行,孙嘉诚一时气急,拿起笔就写,这时候孙嘉诚已经处于危险边缘,毕竟他拿的是皇上的御笔,擅自使用是很明显的大不敬行为。 这时候张廷玉和老十三来救孙嘉诚了,张廷玉是看似呵斥,实则提醒孙嘉诚的说道“孙嘉诚这笔是你能用的吗”? 而老十三则是说道请皇上息怒,然后对孙嘉诚说道:“孙嘉诚你想作龙逢比干”? 龙逢和比干是有名的大忠臣,可惜龙逢遇到了夏朝的亡国之君暴君夏桀,比干遇到了商朝的亡国之君暴君商纣王,所以二人的下场都很惨。老十三之所以这样说道,其实是在提醒孙嘉诚,知道你忠心,但是别用这种找死并且污蔑君父的行为啊。同时有意无意的暗示雍正不要气急之下杀了孙嘉诚,不然名声就坏了。 但奈何孙嘉诚不上道,竟然说道:“回十三爷,龙逢比干可是千古忠臣的楷模啊”。意思是自己就是以他们为目标,不惧死亡的。 由此可见孙嘉诚这个人是真的认死理认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偏偏他还是清流领袖,可以带动了清流官员,等于控制了舆论,而且有结党趋势不说,还只讲理不顾忌雍正这个君父的感受,等于是一柄不受控制的利刃。好的时候,诸如科场舞弊案,促使张廷玉表态,无形中帮了雍正一把。坏的时候,则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弹劾年羹尧。 面对不受控制,并且要结党的人,雍正就是再惜才,也不得不将其视为弃子。于是雍正先是成全孙嘉诚,让孙嘉诚在烈日下求雨,证明年羹尧是奸臣。 记得按原著小说记载来看,雍正是患有风湿什么的病,所以感觉到马上要下雨了,因此顺势让孙嘉诚求雨,以敲打年羹尧一番,突出雍正的聪明。 而电视剧中并没有这个伏笔,所以很明显电视剧的改动更贴近残酷的政治斗争。 那便是雍正真的要让孙嘉诚冒死求雨,如果孙嘉诚被晒晕甚至晒死,那么年羹尧无疑是被千夫所指,得罪一大批清流官员,那么雍正不只是清除了孙嘉诚这个可以结党的问题人物,更是为日后收拾年羹尧打下基础。如果孙嘉诚真的求雨而来,那么借此敲打一番年羹尧也是不错的。 很明显最后孙嘉诚求雨成功,但孙嘉诚求雨的时候一群清流官员都过来为其挡太阳,并且下雨以后一起同孙嘉诚下跪,大喊着“皇上”,看似这一幕很感人,但在雍正眼里,分明就是结党行为,所以雍正自然不高兴。 所以雍正最后设了一个更大的局,那便是以孙嘉诚为弃子,让他去西北年羹尧处管理军需财务,并且推行火耗归公的新政。如果孙嘉诚成功了,那么很明显是敲打了年羹尧,分了年大将军的权力,并且新政也成功了。即使失败的话,那么说明年羹尧无可救药了,可以利用孙嘉诚的死,来控制舆论来攻击年羹尧,雍正再收拾年羹尧的话,不至于落得一个卸磨杀驴的骂名。 当然雍正还是给孙嘉诚留了一线生机的,因为以当时来看,年羹尧虽然飞扬跋扈,但雍正这个皇帝他还是有所顾忌的,孙嘉诚去西北就相当于皇帝亲派的钦差大臣,没人会不要命去杀孙嘉诚的,所以孙嘉诚如果成功完成新政,那么以后为了避免他在京城结党,即使外放地方也是一方封疆大吏,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年羹尧丧心病狂的将孙嘉诚杀死。 所以说雍正派孙嘉诚去西北年羹尧处,不能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认为就是让孙嘉诚去送死的,只能说孙嘉诚前往西北的确风险很大。 当然孙嘉诚的死,并没有脱离雍正的控制。只不过孙嘉诚之死,是雍正设局中一个不太好的走向罢了。 二、孙嘉诚的存在到底是有什么寓意? 孙嘉诚之死,虽然在雍正的设局范围之内的,但很明显雍正其实也不希望孙嘉诚去死的。 以现实来看,雍正当时还没有收拾了老八一党,正是用人之际。不然也不会在新科考试中亲自为状元王文昭掌灯,说白了就是拉拢以王文昭为首的新晋官员。后来雍正将孙嘉诚升为都察院监察御史,官升三品,也是这个打算。 而孙嘉诚虽然有结党趋势,但只是无心之过,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以感情来说,雍正虽然腹黑,但通过最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邬先生来看,他并非冷血无情之人。 不然孙嘉诚死后,雍正也不至于回忆起曾经劝说年羹尧的话语,说明雍正对于孙嘉诚还是有一定感情的,毕竟是一手提拔起来的。 但为什么孙嘉诚就死了呢? 因为雍正王朝电视剧想表达的意思很明显:那便是在封建社会,忠君是排在爱国前面的,诸如孙嘉诚这种只知认死理,只是爱国而不忠君的人,往往下场是很悲惨的。 而这也透露出古代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像孙嘉诚这种人,即使再有能力再爱国,但只要不考虑君父感受,就是不忠君,更何况还有着结党趋势,触了雍正的底线,所以只能是成为弃子,最后落得一个凄凉下场。 而就孙嘉诚个人来说,更是寓意深刻。 像孙嘉诚这种纯粹的人,在古代其实也不少,大到王侯将相团体,小到贩夫走卒团体,都是会出现一种纯粹的人,可以为了理想而放弃荣华富贵,乃至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惜付出生命代价。 而孙嘉诚在前往西北年羹尧处的时候,为了完成任务,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不然又何必去了推行新政,与年羹尧对着干,最后被恼羞成怒的年羹尧杀掉呢,如果他去了什么也不干,也不至于被杀死的。 所以说雍正王朝为什么这么经典呢,就在于这个小世界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老奸巨猾的佟国维,有职场达人张廷玉,有腹黑的雍正,有老成谋国的康熙,有神机妙算的邬先生,有侠肝义胆的老十三等等各色人物,是将其演绎的精彩绝伦,更有诸如孙嘉诚这种纯粹的精神人物,使全剧整体层次提高,因此才会经久不衰。 现在大家看明白雍正王朝的经典之处了吧?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