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风湿病科张晓强供稿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引用转发,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张晓强主治医师每周日上午在医院风湿病科出诊科室- 夏季三伏天是很多虚寒性疾病的缓解期,此时人体阳气相对旺盛,脏腑功能相对和谐,病情亦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虚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地温阳除寒,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时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其中以三伏天穴位敷贴、艾灸等疗法最具代表性。现就“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艾灸疗法予以介绍。 “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疗法就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给予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从而去除体内沉积的寒气,调整人体阴阳,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里、阴病症,缠绵难愈,如咳嗽、哮喘、慢性泄泻、关节冷痛僵硬、怕冷、体虚易感等。患“冬病”的人通常有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共性特点。 疗法以穴位贴敷、艾灸疗法为主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但以穴位贴敷、艾灸疗法应用最为广泛。我科开展的冬病夏治疗法治疗范围广泛:凡是属虚寒之产后风、产后头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未分化脊柱关节病,颈、肩、腰腿冷痛,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等都可以前来贴治。 冬病夏治疗法一般选择在夏季三伏天进行。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庚日为末伏。于三伏各敷、灸1次,连续3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艾灸次数。贴敷、艾灸疗法用穴位处方主要选取背俞穴、任督之穴以及特定取穴(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膈腧、太冲、阳陵泉、期门、脾俞、肾俞、腰俞、合谷、大椎、风门、风市、曲池、合谷等穴位)。穴位贴敷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散寒去湿、补养阳气等作用的附子、川乌、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艾灸疗法是采用艾绒点燃灸烤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艾灸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温热效应作用、药物成分作用和通过穴位刺激调解经络作用。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亦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气血趋于肌表,皮肤松弛,毛孔开张,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有助于身体排除外邪。冬病夏治疗法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冬病夏治疗法能促进脏腑功能、调节内分泌、提高抗病能力。特别是其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于人体免疫力紊乱所引起的疾病是最理想的方法。 穴位贴敷、艾灸疗法宜忌 凡是属于中医虚寒体质的,或任意体质感受寒邪的,秋冬季节加重的某些疾病的患者都可以应用“夏治”的方法治疗。 但也有些情况不宜进行穴位贴敷、艾灸疗法: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严重心肺功能低下;有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及皮肤有破损者;中医辨证属阳亢、实火证;孕妇及3周岁以下儿童。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穴位贴敷、艾灸疗法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正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贴敷期间也不应该盲目减药、停药。 年医院风湿病科“冬病夏治”疗法活动一共持续80天,从年6月13日开始到9月01日结束。“冬病夏治”疗法具体时间如下:伏前:6月13日----6月23日6月23日----7月03日7月03日----7月13日入伏:初伏时间:7月13日----7月23日 中伏时间:7月23日----8月02日中伏加强:8月02日----8月12日末伏时间:8月12日----8月22日末伏加强:8月22日----9月01日 专家出诊时间: 赵剑锋 周二全天 周三下午 周晓莉 周一上午 周三上午 周四全天 刘品莉 周五上午 张晓强 周日上午 赵惠萍 周一下午 张剑 周五下午 科室-4668129 科室治白癜风最好的方法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