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5427197.html 张某,男,51岁,农民,年11月14日初诊。 主诉:双腿及足踝关节冷痛5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5年前自觉双腿及足踝关节疼痛并逐年加重,多呈冷痛、胀痛,阴雨天及受凉后疼痛尤甚,医院多次就诊,检查风湿全套、血沉等指标均无异常,诊断未明确,亦未曾规范治疗。1月前受凉后再次出现双腿及足踝冷痛,阴雨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未予重视。刻下见:双腿及足踝冷痛,屈伸不利,遇寒则重,得温则减,近来阴雨天疼痛频发,无口干口苦,食纳尚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细弦。 诊断:风湿寒性关节痛(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补益肝肾。 方药:散寒通痹汤(旷师经验方)加味:制川乌、细辛各3g,麻黄、桂枝、甘草各5g,制附片、干姜、黄芪、川芎、白芍、独活、牛膝各10g,当归、杜仲各2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年11月23日,关节冷痛较前明显改善。去制川乌、制附片、干姜,加淫羊藿、巴戟天各10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按语:散寒通痹汤为旷师经验方,由《金匮要略》乌头汤合《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而成。方中川乌、附片、干姜为君。川乌可“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因川乌搜寒止痛的效力大,附子逐寒回阳之力猛,干姜温经散寒功力卓。三者共用,散收相合,可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麻黄、桂枝、细辛虽属解表之品,此方用之可助乌、附、姜散寒之功,配合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以扶正,以上皆为臣药。桂枝温经通脉,利湿行血;麻黄解表散寒;细辛祛风散寒,温中下气;黄芪补气升阳,生津养血;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另伍川芎行气燥湿,活血止痛;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川牛膝性平,与杜仲配伍补肝肾,强筋骨。以上共为佐药。甘草为使,不仅可调和诸药,还可伍白芍缓急止痛,伍干姜温振中阳,并解乌、附之毒。诸药相伍,共收温经散寒、补益肝肾之效。 本方虽可温经散寒,但乌头、附子皆为大辛大热大毒之品,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因辛热之品易耗伤阴液,故痛止之后,应注意气血耗伤,酌加温补肾阳之品以善后,临床效果甚佳。 (柳玉佳整理) 专家介绍:旷惠桃,女,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导师。湖南中医院首届名医、内科学术带头人。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特聘专家,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会常务理事,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免疫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医50年,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主编《中西医临床用药手册·内科分册》、《中医内科查房手册》等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擅长治疗风湿、类风湿、硬皮病、强脊、痛风、狼疮、雷诺氏病、白塞病、干燥症、肩周炎、颈腰椎病、皮肌炎、筋膜炎、产后风湿病、失眠、咳嗽、哮喘、内伤发热、慢性胃病、肾病、内科疑难杂症及亚健康调理。牵头研制“三虎丸”、“痛风克颗粒”、“益肾颗粒”在临床上均取得满意疗效。 坐诊时间:每周一、三、五上午; 挂号指南:中医附一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