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图片及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69919.html 拐枣是一种出现在中国最有名的史书《诗经》《史记》《唐本草》中的一种药用植物,在我国利用的历史久远。学名枳椇,又称拐枣。果柄今有许多雅号:拐枣、长寿果等。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诗句,据《辞源》解释:"枸即枳椇,南山谓之秦岭",用于古代达官贵人的宴席。《史记》上还提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枸酱是当年蜀地出产的驰名商品,蜀人不顾禁令,偷偷走私到夜郎高价销售,拐枣在汉代就是驰名商品,安康是前蜀国的地盘之一,目前旬阳县保留的蜀河古镇具有两千年的历史,是古代著名的商业码头。 基本信息: 拐枣为阳性树种,生向阳山坡、山谷、沟边及路旁或栽培,主要分布陕西、江西、安徽、浙江、广东、福建、湖北、湖南、广西、河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拐枣古今有许多雅号:万子梨、蜜屈律、山林果、木蜜、木珊瑚、鸡距子、鸡爪子、万寿果、金钩子、金钩梨、梨枣、枸、鸡爪梨、鸡爪莲、臭杞子、莲庆、纠结子、长寿果等。 万寿果树是稀有树种,为木本植物,树高五至十几米不等,果树每年入春开花,10月果实成熟,果实形态酷似楷书“万”子,故称之树为万寿果树,果则为万寿果,果实熟透可生吃,果肉多浆,无果核,种子裸露在果肉之外,味浆甜略有甘涩,亦可做汤,汤味独特醇香。果实有益气补血功效,老少皆宜。 形态独特 拐枣果实 落叶乔木,高达10米多。嫩枝、幼叶背面、叶柄和花序轴初有短柔毛,后脱落。叶片椭圆状卵形、宽卵形或心状卵形,长8-16厘米,宽6-11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常不对称,边缘有细锯齿,表面无毛,背面沿叶脉或脉间有柔毛。两义式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小,黄绿色,直径约4.5毫米;花瓣扁圆形;花柱常裂至中部或深裂。果柄肉质,扭曲,红褐色;果实近球形,无毛,直径约7毫米,灰褐色。花期6月,果期8-10月。果实形态似万字符"卍",故称万寿果。 果柄含多量葡萄糖和苹果酸钾,经霜后甜,可生食或酿酒;果实入药,为清凉利尿药,并能解酒;"拐枣酒"能治风湿症;木材硬度适中,纹理美,供建筑及制家具和美术工艺品等的用材。 分布状况: 拐枣分布较广。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日本、朝鲜、俄罗斯也有生长。拐枣适应环境能力较强,抗旱,耐寒,又耐较瘠薄的土壤。它喜欢阳光,多生长在海拔米以下的沟谷、溪边、路旁或较潮湿的山坡丘陵。常与其它常绿、落叶阔叶树种混生。如土壤深厚肥沃、潮湿,能迅速生长。定植后一般3~5年开花结果,10年左右进入盛果期,一般每株产果梗10~25公斤。 我省陕南秦巴山区是拐枣的密集分布区,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许多人工栽培拐枣,而且还生长着许多野生拐枣。由此推断,秦巴山区可能是拐枣的原产地之一。拐枣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大特产,这里不仅资源丰富,而且产量多,果品大,质量优,味道佳,其含糖量要比别处产的高2%~3%。其品种在陕南秦巴山区主要有红拐枣、绿拐枣、白拐枣、胖娃娃拐枣和柴拐枣(多为野生)等5种。以白拐枣和胖娃娃拐枣两个品种较佳,果大、味好、产量高,耐贮藏。 旬阳拐枣: 秦巴地区以旬阳拐枣最具代表。旬阳县位处秦巴山地,汉江河谷自西向东横贯中部,将县境天然分割为南北两大自然区。旬阳位于“中国硒谷”之乡安康,是全国最大的富硒区,富硒地层厚度达40-50米,旬阳富硒拐枣“富硒浓度适中,易于植被吸收”,被专家一致评价为“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区域。旬阳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交汇地带,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境地貌以中山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垂直高差大,立地条件复杂。现有林业用地.6万亩,25度以上需要退耕的坡耕地35万亩。土壤母质多属浅海相沉积岩的变质岩,土壤类型以黄棕壤为主,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2.8%,土壤PH值在4.8-7.9之间。独特的气候、丰富的资源,为拐枣产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旬阳拐枣全部采用当地野生拐枣树种子育苗,以保证品种的纯正。主栽品种为当地优选土种胖娃娃。一般选择树龄15年左右、生长健壮的拐枣树作为采种母树,待种子充分成熟后采收、晾晒、脱粒、精选、窖藏或沙藏,来年播种,种苗经两年以上的培育才可栽植。截止年底,全县共建成拐枣基地36.9万亩,挂果面积4.8万亩,年鲜果产量4.8万吨,占全国拐枣总产量的80%,拐枣全产业链实现综合产值2.8亿元。 旬阳拐枣果梗肉质,扭曲,形似万字符“卍”;果个大,红褐色;汁液多,味香甜。总糖含量≥25g/g,总酸含量≤2.2g/kg,维生素C含量≥50mg/g,氨基酸总量≥2.2g/g,铁≥15mg/kg。 药用价值 中药属性 拐枣具有医用价值,可治疗多种疾病。其果梗、果实、种子、叶及根等均可入药,中药称其果实为枳椇子。其药用最早见于《唐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味甘、性平、无毒,有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功同蜂蜜",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果品。"其枝、叶,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拐枣果梗酿制的"拐枣白酒",性热,有活血、散瘀、去湿、平喘等功效。民间常用拐枣酒泡药或直接用于医治风湿麻木和跌打损伤等症。 特别是对地下、井下、水下、潮湿环境下从事工作和劳动的人,更具有保健作用。在中医上,其种子、木质入药,有清热、利尿、解酒毒之功效。古书中对其解酒毒,有很多趣闻记载。陆玑《疏义》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元代《本草衍义补遗》中记有:"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乃服补气血之药,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热如故。此乃气血虚,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须鸡距子解其毒,遂煎药中加而服之,乃愈"。 《本草纲目》中也记有:“枳椇”,《本草》只言木能败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实,其功当亦同也。按《苏东坡集》云:眉山揭颍臣病消渴,日饮水数斗,饭亦倍常,小便频数。服消渴药愈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医张肱诊之。笑曰:君几误死。乃取麝香当门子以酒濡湿,作十许丸,用棘枸子(枳椇子)煎汤服之,遂愈。问其故。肱曰:消渴消中皆脾弱肾败,土不制水而成疾。今颖臣脾脉极热而肾气不衰,当由果实、酒物过度,积热在脾,所以食多而饮水。水饭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麝香能解酒果花木毒。棘枸亦胜酒,屋外有此木,屋内酿酒多不佳。故此二物为药,以去其酒果之毒也"。其木汁入药,可治狐臭。 《本草纲目》载有一例云:"用橘枸树(即拐枣)凿孔,取汁一二碗,用青木香、东桃、西柳、七姓妇人乳,一处煎一二沸。就热,于五月五日鸡叫时洗了,将水放在十字路口,速回勿顾,即愈"。此说带有迷信色彩,可能有些玄虚。 拐枣在旬阳栽培利用历史久远。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诗句。据《辞源》解释:“枸即枳椇,南山谓之秦岭”。据85版《旬阳县志》记载,旬阳素有烤酒、饮酒习惯,拐枣酒以拐枣为原料酿制而成。相传,早在多年前的曹魏时期,曹操由于长年南征北战,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痛,华佗用旬阳拐枣酒为其治病,半年后竟然治愈,由此对旬阳拐枣酒大加赞赏,并命金洲知府大兴拐枣,从此,拐枣在旬阳盛行。 食疗作用 1.醒酒安神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有机酸,既能扩充人体的血容量,又能解酒毒,故有醒酒安神的作用。 2.通利二便枳椇子含有大量水分、葡萄糖、有机盐、脂类物质,具有促进尿液排泄,加速肠道蠕动等作用,故能通利二便。 3.祛风通络止痉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钙和枳椇子皂甙,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够抗惊厥,防止手足抽搐痉挛,可用来治疗风湿痹痛麻木之症。 4.止渴除烦,补充营养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蔗糖、果糖、有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能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并能给人体补充养分,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5.降血压近年来研究发现,枳椇子中含有麦草碱、B-咔啉、枳椇甙C、D、G、H、鼠李碱等,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和降低血压等作用。 文献论述1、《荆楚岁时记》:"辟虫毒。" 2、《唐本草》:"主头风,小腹拘急。" 3、《本草拾遗》:"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大小便,去膈上热,功用如蜜。" 4、《滇南本草》:"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或泡酒服之,亦能舒筋络。小儿服之,化虫,养脾。" 5、《滇南本草图说》:"补中益气。痰火闭结于胸中,用此可解。" 6、《纲目》:"止呕逆。" 7、《新修选录》:"味甘,平,无毒。主头风,小腹拘急。" 8、《本草纲目》:"枳椇木高三四丈,叶圆大如桑拓,夏月开花,枝头结实,如鸡爪形,长寸许,扭曲,开作二三歧。俨若鸡之足距,嫩时青色,经霜乃黄,嚼之味甘如蜜。" 9、《本草再新》:"味甘,酸,性平。无毒。入心、脾二经。" 10、《本草拾遗》:"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功用如蜜。" 11、唐陆玑《诗疏》:"南山有枸杞。枸树山木,其状如栌,一名枸骨…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古语云枳椇来巢,言其味甘,故飞鸟慕而巢之"。 12、宋·苏东坡《眉山集》:"揭颖臣病消渴,日饮水数斗,饭亦倍常,小便频数。服消渴药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医张肱诊之。笑日:君几误死。乃取麝香当门子,以酒濡润,作十许丸,用枳椇子煎汤吞之,遂愈。问其故。肱曰:消渴消中,皆脾弱肾败,土不制水而成斯疾。今颖臣脾脉极热而肾气不衰,当由果实、酒物过度,积热在脾,所以食多而饮少。水饮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麝香能制酒果花木。枳椇亦胜酒,屋外有此木,屋内酿酒多不佳。故此二物为药,以去其酒果之毒也。" 13、元代《本草衍义补遗》中记有:"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乃服补气血之药,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热如故。此乃气血虚,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须鸡距子解其毒,遂煎药中加而服之,乃愈"。 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rhrq.com/jbzl/91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