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6/5959473.html1 去年,医院采访,偶然听说了一件事。 一个叫程雨馨的姑娘,15岁开始,饱受风湿病的折磨,除了常年疼痛,肢体各个关节也变形了……但她从未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我被她这种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所感动,写了那篇《仅为了活着,我已拼尽全力……》。 文章发布短短2个小时,今日头条的阅读量已破10万,很多人给我留言。 有感慨勇气,为她加油打气的; 有恻隐之心,想要为她捐款的; 但我发现:更多留言者,本身就是风湿病患者,他们和程雨馨同病相怜,想鼓励雨馨,更想求医问药。 还有粉丝,直接请我帮忙协调,也想找帮程雨馨控制住病情的医生看病。 2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虽然我从多个风湿病专家那里了解到,风湿病的确诊越来越容易,治疗方案越来越完善,致残率越来越低,但是,似乎仍有太多患者,至今仍陷在风湿病误诊误治的泥潭里。 所以我决定:以小喜探医号推荐医生的一贯严苛标准,重新采访这位与我相识多年,最终帮程雨馨控制住病情的风湿病专家—— 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孟庆良教授。 千百年来,因为没有系统的诊疗体系,风湿病的疗效很不确切。 并且随着病程进展,风湿病对皮肤、骨骼、血管、心、肺、肾、肝等器官都有侵袭,所以,骨科、皮肤科、内分泌科、消化科都在看风湿病。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医院才逐渐成立单独的风湿病科。 3很多人说,风湿病是“不死的癌症”。因为得病后,虽然一时要不了命,但稍微控制不好,病情就会迅速发展,先是疼痛、活动受限,逐渐引发关节变形,甚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即使到了年,大多数老百姓仍不知道:“风湿病”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类病”。不仅包含了大家认知度最高的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大家听说过的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还包含了雷诺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的多种疾病。正因为风湿病的表现太多样,经验不足的医生往往难以明确诊断,多根据患者的当下症状,先定一个治疗方案,对症治疗。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疗效不稳定,且90%以上的患者,都存在“误诊漏诊”的情况。4我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在风湿病科住院的患者,多数是从其他科室转过来的。很多处在患病初期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风湿病,先跑到肾病科、骨病科、呼吸科……辗转求医,但始终找不到病因,最后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跑到风湿病科求医。能在患病初期,就能准确无误找到风湿病科就诊的,要么自己或家人是学医的;要么是身边有人得过风湿病,有经验。我遇到了曾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差点就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曾误诊为“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差点就通过手术换了膝关节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曾误诊为“皮肤病”,差点耽误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最后,都是到了医院风湿病科,才明确诊断。一位61岁的患者,因为口腔和眼睛干涩,先去内分泌科就诊,后来转到消化科、肾病科、皮肤病科……折腾了半年,直到找到孟庆良教授,才确诊为“干燥综合征”。孟庆良说,很多临床专科的疑难杂症,可能就是很普通的风湿病。对患者来说,身体痛苦固然难受,但花了钱、跑了很多科室、找了很多医生,却始终不知道得了啥病——这种心里没着没落的恐惧,才是最大的折磨。5“弃疗率”高,是我在采访中发现的第二件怪事。我说的“弃疗”,不是患者放弃了治疗,不是医生放弃了患者,而是病情得到控制后,很多患者的“掉以轻心”。治疗风湿病,是相对漫长的过程。把病情控制住,还需要后期的康复维护。定期复诊、按需服药,警惕各种危险信号,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也是疾病是否能治愈的关键因素。然而,有些患者,一看症状缓解了,立马停药了,各种生活禁忌也不注意了;有些患者,两三年都不复诊;有些患者,酒照喝,烟照抽,海鲜野味继续吃……终于有一天,复发了,到医院一看:病情比之前严重得多。一位“弃疗”十几年的患者,关节已经严重变形遇到如此“弃疗”的患者,孟庆良教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总能忍着郁闷,苦口婆心地劝说。“不仅要给患者说配合治疗,还要反复叮嘱家属,做好监督。”在喜姑娘看来,孟庆良没有所谓的“专家脾气”,对所有患者都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真的很难得。6医院风湿病科的病房,经常一床难求。就连疫情缓解之初,医院的平均住院量仅为以往10%的时候,这里早已是满床状态。这不仅是全国各地的患者对孟庆良医术、医德的信任,更是对风湿病科全体医护人员的认可。走廊上常年有加床的患者很多科室收治的,多是本地患者,但孟庆良的病房里,一半以上患者来自省外。近的有安徽、湖北、陕西,远的有黑龙江、广东、福建、四川。跟他查房那天,我见到跑得最远的,是一位来自广东湛江的阿姨。第一次见她,是她住院第一天,她有气无力蜷缩在床上,连手都抬不起来。儿媳妇说,她老公也有风湿病,当时从网上了解到孟庆良教授,专门跑来看,果不其然治得很好。所以,这次又特意带妈妈来郑州找孟教授。第二次见她,仅隔了几天,阿姨的精神明显大好。再次重逢,她激动地用湛江方言说了一句话。见我没听懂,阿姨专门放慢语速,认真重复了好几遍,我这才听清。她说,我们湛江那儿有好多孟教授的患者,都恢复得很好。门诊上,有个外地患者提着行李来复诊。一进门,孟庆良教授就赶紧吩咐助手,开复查化验单。我问他才知道:老病号的情况他都了解,见到就能想起该做什么。“他是外地的,如果化验单开晚了,结果就出来得晚,他就赶不上回家的车了。在郑州住一宿,太浪费钱……”7在诊室,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来找孟庆良看病的人,手里拿着的病历本五花八门,全国医院的都有,医院名录。医院求医,原本是很常见的事情,他为啥不给统一换成本院的病历本?原来,除了口碑相传,还有很多医生主动向患者推荐他。有本院其他科室的医生,有地市级、县级、医院的医生,医院的医生……这些医生,都是怕患者找错地方延误病情,觉得推荐给孟庆良,放心。患者来自医院,手里拿着的,也是医院的病历本。在孟庆良看来,风湿病科患者,多需要长年维持巩固治疗效果。能从发病初期,详细记录每一次化验结果和用药情况的病历本,最好不过。他不舍得让患者换了病历本之后,因为说不清楚之前情况,在治疗上走冤枉路。确实,大多数患者对症状、药名都记不清楚,没有之前的病历本,就很难确定用过哪些药、什么剂量、反应如何……下一步治疗,难免会走冤枉路。若不是在门诊上亲眼所见,我简直无法相信:一个痛风4年的患者,做过数不清的检查,可随口一问,他连“尿酸”是啥都不知道,更别说记住之前的治疗方案了……一份完整病例的重要性,瞬间就体现了。8采访时,我听患者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从xx年都开始找孟教授看病了!”仅我见到的患者,有已经治疗20多年的中老年人,也有刚治疗几年的年轻人,甚至还遇到了一个今年要高考的应届生。这位头发花白的奶奶,竟然是27年前,孟庆良大学实习时的一位老师。她本人是神经内科的医生,20多年前患了风湿病,4年开始找孟庆良治疗。16年里,是当年的学生帮她稳住病情,让她各方面肢体功能都没有变形损伤,如今80医院复诊拿药。病房里有个大姐,是孟庆良商丘虞城的老乡。她一脸骄傲地对我说:“这十几年,俺老家只要有得风湿病的,都直接来郑州找孟主任治,他可是俺那儿的名人!”那感觉,比家乡出个影视明星都荣耀。9医院的风湿病科门诊,在门诊楼1楼的骨伤诊疗中心。只要从那儿走一趟,就知道孟庆良那天坐不坐诊。不仅仅是因为他坐诊时,走廊上排满了候诊的患者和家属;还因为,站在门口,就能听到他在热情地招呼病人。这种拉家常似的亲切沟通,更像和自家亲戚会面。他跟不能久站的患者说:“别急,先坐那儿等一下,马上就轮到您了。”他给患者加油打气:“别怕,一定能控制住病情。”他反复叮嘱没喝过中药的患者:中药该咋熬,一天喝几次,什么时间喝……他生气患者自行增减药物,但依然苦口婆心:“哪能你自己决定吃多少药啊……”因为风湿病的治疗时间较长,很多患者背负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医生的语气和态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大。他们比任何患者都更迫切需要医德好、医术佳的良心医生。很多患者都说:找他看病,心安。10风湿病种类繁杂、症状多样,即便中医大家,也未有一人擅长于全部。孟庆良说,每次想起刚上班那会,接诊了大量因各种原因延误治疗的风湿病患者,都觉得无比遗憾。因为看过太多患者受苦,并把患者受过的苦放在了心里,他这才20年如一日,在风湿病诊疗技术上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很多风湿病患者,面对治疗方案会有两类极端想法。一类是惧怕满月脸水牛背等激素副作用,坚决不用一点西药的中医药坚实拥护者;另一类,则是完全不认可中药疗效的西药追随者。其实,患者的担忧也不无道理。治疗风湿病时,西药的副作用确实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然而,纯中药治疗起效慢,往往效果达成时,患者的关节、器官也已经受到了侵蚀,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变形损伤。所以,孟庆良认为:治疗风湿病治疗,必须打破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壁垒。要利用西药迅速起效的优势,控制病情;更要深谙中医药精髓,从源头治疗疾病。为了帮患者更好地解决问题,孟庆良先后师从国医大师娄多峰、朱良春、王宏坤、张炳厚,医院进修学习。同时,作为科主任,他积极引进博士、硕士人才,开展科研项目、课题;并大力支持科医院进修。副主任医师谷慧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医院、副主任医师展俊医院、主治医师左瑞庭到北京医院、主治医师范医院进修学习……也正因为多年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思想,孟庆良这才能集众家所长,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个体化的方案,为风湿病患者综合治疗,最终带领医院风湿病科,获得业界一致认可、患者备受认可的疗效。为我加星标,第一时间查看文章点亮在看,把干货分享出去~ 喜姑娘
|